1.冬至冷不冷的说法
2.冬至天气晴朗有什么讲究
3.冬至当天的天气有什么说法
冬至冷不冷的说法
冬至冷不冷的说法如下:
1、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冬至当天比较暖和,那么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中旬,温度都会比较冷,也可以说是冷冬。相反,如果冬至比较寒冷的话,那么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天气变暖就比较早,相对来说属于暖冬。虽然冷冬和暖冬的说法并不是很确切,不过,单从这句谚语来分析,呈相反的趋势。
2、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和第一句类似,冬至的冷暖和当年春节期间的冷暖刚好相反。如果冬至冷,那么春节期间就暖和,如果冬至暖和,那么春节期间就冷。至于是冷冬还是暖冬,需要观察的跨度较长,不过,从不少朋友的认知来说,春节期间暖后就是暖冬,春节期间寒冷就是冷冬,其实,并不是很准确。
3、冬在头,天冷在年关;冬在中,单衣能过冬;冬在尾,提防倒春寒。
这句农谚很长,可是说得也很详细。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只是版本有点不同,可是意思却是差不多的。比如有些地方是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单衣过冬;冬在尾,倒春寒”等等。
其实这里的“冬”并不是指冬天,而是指24节气中的冬至。它的意思是说冬至在月头、月中和月尾不同的日子,对冬天气温的冷暖会有影响。
其中冬至在冬月初(上旬),那么一般到了年关的时候这段时间很冷。而冬至在冬月的中旬,冬天会比较暖和,甚至单衣都能过冬。当冬至是在月尾了,那就要提防来年开春以后可能出现倒春寒的天气。
4、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冬至节气居然还和夏至节气有关联,其实这也正是古人的智慧,居然发现了冬至和夏至节气之间的微妙关系。
农谚的意思是说,冬至节气本来是寒冷的,可是如果这一年冬至气温反常,变得较为暖和,那么来年的夏至节气的气温也会反常,会变得不太炎热。
5、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这句谚语所表达的含义,如果冬至当天比较暖和,那么到了小满节气,天气还比较寒冷,用烤火的比喻,说明寒冷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小满,一般处于5月20到5月22日这3天的时间,都已经到了5月份了,如果还需要通过烤火来保暖,说明寒冷持续时间超长。
冬至天气晴朗有什么讲究
冬至天气晴朗,那么春节的时候就会雨雪不断,道路泥泞不堪,不便于人们走亲访友。
冬至雨淋淋,夏至水满江: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冬至日有雨水落下,那么到了夏至日就会大雨不断,雨水把江河湖泊都灌满了,这是夸张的说法,意思就是雨水多,由于冬至与夏至属于节气对称,很多自然现象有共性,这也是老一辈观察得出的经验总结。
冬至落一滴,冬天雨雪多: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冬至下起了小雨,那么整个冬天雨雪比较多,意思就是冷冬,因为冬至是气温变寒冷的开始,此时有雨,地面水蒸气充足,冬季就会雨雪不断,虽然寒冷,但也预示润雪兆丰年,是个丰收的好年景。
冬至天文历法
冬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
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当天的天气有什么说法
冬至当天下雨意味着春节是晴天,如果是晴天意味着冬至是阴天。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被认为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到23日之间。周朝建立以后,周公派专家拿着一根八尺长的土圭去测全国的中心,在测量之后,他们把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定为冬至,最短的这一天定为夏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到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大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