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地铁5号线沿线有什么打卡的地方
2.中秋的钱塘潮与其他月份的钱塘潮有区别吗?
3.为什么气温高和水位较低太湖蓝藻数量迅速增加
4.历史: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展示了那些自己的科技成果?
武汉地铁5号线沿线有什么打卡的地方
武汉的地铁轨道交通五号线在今天上午9点56分已经正式通车了,最特别的一点在于,5号线是全自动驾驶的地铁线,可以直接看到隧道内景,非常神奇的体验,跟随着5号线一起去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吧!
5号线位于武昌,顺着长江而建,是青山区首条地铁线路。至此,武汉已成为世界级地铁城市,主城区和新城区均已实现轨道交通覆盖。地铁运营里程数已达到435公里,里程排名进入世界前十。
以后去青山、徐东、黄鹤楼、司门口、黄家湖,都能坐地铁啦!
5号线是武汉首条全自动驾驶的地铁线,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自动运行。
车头取消传统驾驶室,改成敞亮的观景玻璃,乘客可以直接看到隧道内景,体验全速穿梭“时空隧道”的感觉。
它还是一条“全能换乘线”,连接了武汉目前所有过长江的地铁线路,以后两江四岸的小伙伴们往来玩耍,坐上地铁就能顺畅通行。
这条地铁线本身也颜值超高,有11座特点,设计花足了心思,拍照打卡超级出片。
1、青宜居站戴家湖公园
距青宜居站约670米
戴家湖公园选址在工业遗址之上,设计成工业+铁路特色,有用退役铁轨和枕木还原的老式火车站,也有极简风格的清水混凝土花园。
园内必打卡的是一辆真实的绿皮小火车,完整保留车厢内陈设,安置在复原的火车轨道上。超级适合拍摄清新风格的照片。
抬头仰望,三环线和武广铁路高架向前延伸,最终汇集于天兴洲长江大桥,列车从头顶呼啸而过,奇妙。
2、红钢城站青山公园
距红钢城站约400米
这座青山居民私藏的小公园诞生于1959年,面积不大,但林木繁盛,山水相依,每年春秋两季是它最美的时节。
春季,武汉独一无二的青樱品种“御衣黄”盛放,颜色淡绿,非常优雅。还有粉樱、海棠点缀山坡,划船赏花,仿佛穿行在花海。
秋天,枫叶热烈如火,还有银杏、梧桐、水杉等植物呈现红橙黄绿的缤纷色彩,适合拍秋日写真,或者搭个帐篷野餐晒太阳。
华侨城创意设计中心
(原钢城三小)距红钢城站约400米
坐落于“钢城三小”旧址的创意设计中心,是武汉人都熟悉的青山红房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操刀爱马仕上海旗舰店的“上海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对旧校舍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修缮改造,让这里有了光影荡漾的书店,杂志大片风格的红楼梯,也保留了当年的红砖白墙绿窗棂,拍照打卡,颜值赛高。
3、和平公园站和平公园
距和平公园站约15米
和平公园内有一条欧式月季长廊,春天花开时,美得像罗密欧和朱丽叶悄悄约会的地方。
这里是武汉四大花卉基地之一,园内植物有数百种,杉树与法国梧桐参天。还有青山区唯一的摩天轮,坐上彩色车厢慢悠悠晃一圈,可爱得很。
园内还有一家“132老兵烤全羊”,羊杂汤和羊肉水饺值得一吃。
恩施街
距和平公园站约1000米
吃货逛青山,一定要去恩施街。这里有30多家美食店,随便一家都是10多年老字号。
“常相聚”“小双”“呆呆”被誉为恩施街的“炸炸三侠”,鱿鱼、脆骨、玉米、章鱼须万物皆可炸着吃,再裹上各家秘制酱料,太香了。
“李李麻辣烫”是煨汤铫子涮串串,牛骨高汤做汤底,手碾花生碎配上炒熟芝麻做蘸碟,入味。“土家吊锅寨”能吃到地道恩施菜,牛肉煮到软烂,豆芽、千张、粉皮打底,解腻最好不过。
去“重庆辣子鱼”家要点辣子鱼+干煸粉蒸肉+蜂窝玉米三件套,“老方沔阳三蒸”的粉蒸排骨和糊茼蒿超级软糯,还有还有螺狮粉顶流“郭记”让你嗦到上头这条街一次真的吃不完,值得每个周末都坐地铁来一趟。
4、科普公园站青山江滩
距科普公园站约1300米
青山江滩公园全长7.5公里,从科普公园出站步行到江滩一期,可以从头开始游览。
大片的杉林在夏天是墨绿,秋季又变成金黄,“婚礼长廊”上有全武汉第一个长江边的婚姻登记处,常有新人举着结婚证在白色拱形白色婚礼堂拍照留念。
白色灯塔在社交网络上被称为武汉“小垦丁”,因为这里的江实在是太像一片海。“五粮库码头”的画风硬核,特意保留下大型起重机、吊车等工业机械遗址,拍照十分现代。
“游心咖啡”门口最适合看日落,橙红斜阳缓缓下坠,这就是武汉的极致浪漫。
这里还有各色花海、芦苇荡、彩色的运动公园,每个季节都有玩法上新,欢迎你慢慢探寻。
5、青宜居站戴家湖公园:青山区戴家巷与建设十路交叉路口往东约160米
6、红钢城站华侨城·红坊创意设计中心:青山区红钢一街32号
青山公园:青山区和平大道1546号
建七炸鸡:青山区建设七路7附25号
五仲炸肉:青山区红钢三街一江_城7附5
7、和平公园站和平公园:青山区和平大道与冶金大道交叉口
鹿鸣春:青山区冶金一街2附16号
老幺烧烤:青山区工业三路16号附8号
恩施街:青山区恩施街
8、科普公园站青山江滩:青山区临江大道青山江滩
武汉市园林科普公园:青山区和平大道1240号
举手虎咖啡:青山区三弓路6-7号
在汉口江滩、中华路码头、青山江滩之外,在武汉看江还有很多小众去处,其中就包括武昌滨江。这里不仅有江景,还有岁月留下的遗址和建筑,正好都在地铁5号线沿线,适合想要深入了解武汉的你去探索。
9、余家头站武昌江滩-轮渡段高开闸口
距余家头站约1900米
靠近二桥的武昌江滩有处神奇的风景:一条很有年代感的铁轨伸向水面,雨季江水没过铁轨,让人联想到《千与千寻》里的海上列车。
这里真的是火车行驶的地方,不是直接开进江里,而是火车“坐船”过江:
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从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广州,都有铁路贯通,但被长江这道天堑阻隔。火车开到江边,要现场拆成一节节运上船渡江,乘客也坐船到江对面,等待车厢组装后再继续旅程。
长江边的这段铁路,就是当年火车“上船”的地方,旁边的江滩上,还有货真价实的老粤汉铁路铁轨,就铺设在公园草丛里。
*导航可定位“轮渡段高开闸口”,江边游览请遵守游览规定,请勿私自爬上封闭栈桥。
10、积玉桥站长江观景第一台,距积玉桥站约590米
在武昌看江景,还推荐你去“长江观景第一台”,当你习惯了汉口江滩看到的风景,这里是反过来看汉口的最佳角度。
特别是入夜后视野极佳,武汉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晴川桥和汉口的高楼尽收眼底,江水拍岸,还有阵阵浪花声。
观景台正对面,一幢复古三层钟楼,是“bighouse当代艺术中心”,常有艺术展,还能喝下午茶,拍照超出片。
11、余家头站轮渡段高开闸口:武昌区临江大道桥梁村-西区西北侧约130米
12、徐家棚站四美塘公园:武昌区和平大道589号(长江二桥下)
13、三角路站月亮湾:武昌区临江大道江滩219号
14、积玉桥站长江观景第一台:武昌区临江大道76号
武昌核心区,拥有全武汉最有故事的去处:黄鹤楼、长江大桥、江滩、红巷、昙华林不管是第一次来旅游,还是本地人深入了解武汉,它们都是必去的。地铁5号线通车后,逛这条经典线路更方便了。
15、昙华林武胜门站昙华林
距昙华林武胜门站约300米
昙华林一直是武昌的热门打卡地。一条全长1200米的老街,串联52栋历史建筑,在凤凰山中错落有致。
地铁5号线“昙华林武胜门站”出口靠近昙华林和得胜桥相连的这头,这里是“大水的店”“北海猫咖”“边渡咖啡馆”等初代小店安静生长的地界,也留存着昙华林老街更为原始的样貌。
除了在昙华林主街走走,别忘了穿进山坡上的小巷自由探索,你会偶遇爬出院墙的蔷薇花,或是一只脚步轻盈的猫咪,这是老舍笔下“武昌最清净的所在”。
红巷
距昙华林武胜门站约950米
红巷是一条幽静的武昌老街,也是革命先辈们曾经奋斗的地方。这里留下了农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旧居纪念馆、五大会址纪念馆等10处珍贵红色场馆。
小巷清幽,天气晴好时有美丽树影,还藏着一家大隐于市的“8bit咖啡”,适合歇脚发呆,消磨时光。
粮道街
距昙华林武胜门站约500米
对于爱吃一族,5号线能直接送你们到粮道街(排队),绝对是年末重大好消息。
这条街到底有多好吃已经说了太多遍:赵师傅油饼包烧麦、覃肥叔桂林米粉、胖哥苕皮豆干、大连铁板鲜鱿鱼、厕所鸡排、熊太婆水饺还总在上新,文旅君甚至来不及打卡评测。
或许你已经听过太多次粮道街的名字却没亲自去过,那百闻不如亲自一吃,赶紧坐上地铁安排起来。
16、司门口黄鹤楼站青龙巷
距司门口黄鹤楼站约80米
青龙巷,藏身司门口的武昌古街。一端连着粮道街,一端通向民主路,巷如其名,曲折蜿蜒,宛若游龙。
90多年前,青龙巷一带就有很多书局、文具铺,据说郭沫若、郁达夫也曾光临此地,寻访孤本秘籍。如今,青龙巷“龙头”的位置,有一家专营古旧书籍的“泉之旧书社”,爱书人能在这找到宝贝。
夜晚,这里变成街坊邻里的宵夜好地方。最不能错过“建建枯豆丝”,炸得酥酥的豆丝,又辣又脆的萝卜干。还有各种藕汤、炒粉、烧烤,烟火气十足。
司门口天桥
距司门口黄鹤楼站约390米
出了地铁,沿着民主路走上司门口天桥,就能看到灰白色调的老建筑群中,巍峨的黄鹤楼耀眼夺目。
顺着天桥走上长江大桥引桥,10分钟后就能步行道大桥桥头堡,接着就能步行过江。
这是老武昌人最熟悉的上大桥专属路线,推荐你一定试试。
户部巷
距司门口黄鹤楼站约470米
真好啊,来武汉必打卡的美食街,现在坐地铁就能直达!
从豆皮面窝到藕粉枯豆丝,一条街全是小吃,看得人眼花缭乱。更有“徐嫂鲜鱼糊汤粉”“石记石太婆热干面”等被大小媒体报道过无数次的老字号,短短百米,一站就能尝遍武汉美食。
17、彭刘杨站黄鹤楼公园
距彭刘杨站约900米
从“司门口黄鹤楼站”出站,能隔着街道面对面看到黄鹤楼,不过要登楼玩耍,更推荐从“彭刘杨站”出站,然后步行约12分钟就到了黄鹤楼南门。
黄鹤楼公园共有东西南三个游客入口,南门是文旅君最喜欢的:
公园依蛇山而建设,是一个长条状的景区,南门位于景区中间,离黄鹤楼本楼很近。从这里开始游览,一边打卡各种古典美景,一边慢慢爬坡走向主楼,到楼下时心情刚刚酝酿到位,登楼更有感觉。
结束观览后再顺着蛇山一路游览到黄鹤楼东门,整个景区毫无遗漏,节奏也舒适,推荐你试试。
大成路
距彭刘杨站约800米
大成路也是一条美食名街,清晨是过早天地,夜晚切换宵夜模式。
必打卡的是“小秋水饺”,用大口蓝边的土瓷碗,放紫菜、榨菜丁、虾米、胡椒粉,还有一勺自家炼的猪油,水饺煮好,滚烫高汤冲进去,鲜香得不行。
此外还有“丽华早点”的牛肉粉,“韩记辣子鸡”的鸡块,“美四季汤包鸡汤”的瓦罐鸡汤,以及总在排队的“芳芳牛杂”都值得一吃。
18、复兴路站公园
距复兴路站约300米
夏天的公园最美,是武昌赏荷花的小众观景点。最亮眼的“阁”是今年改造时新建成的仿古建筑,内部是“汉剧博物馆”,不仅可以听汉剧,还能登楼远眺武昌古城。
水陆街
距复兴路站约390米
住在水陆街的武昌人,从不羡慕别处的过早,在他们的楼下,随便找家店子,早点都“很能打”。
在“阿斌豆皮”排队,可以顺便欣赏老板阿斌的炫酷舞姿,“李记秘制牛肉粉面馆”来碗粉,汤要把你的舌头鲜掉,还有张记糊汤粉、彭氏烧麦、龙班长蹄_太多了,记得起个早来吃。
19、八铺街站小民大排档(武泰闸店)
距八铺街站约300米
从新桥街的小店,到如今遍布全城的盛况,小民大排档是被武汉人从“小”吃到“大”的。
这家武泰闸店,就是小民大排档最早的那家店搬家而来。厨师都是老班子,于是最受到老食客们认可,到了周末就要开车来吃,现在可以地铁直达,更方便。
记得鸡爪、毛豆、糯米春卷三件套必点,最近还上了冬季限定的腊鸡菌菇汤、腊肉藜蒿、大蒜炒腊,加上周围武汉话聊天背景音,这感觉就是回家。
江城燕子大排档
距八铺街站约300米
与隔壁的小民大排档齐名,江城燕子大排档也是从新桥街走出来的。22年来,从一家小店变出8家门店,是武汉人心目中的宵夜“必吃大排档”。
懂行的人都会点枯豆丝,口感有点类似苕片,顶上放着甜辣的萝卜干,焦脆过瘾。夏天有很多人来吃花甲,燕子家的花甲处理得很干净,辣中带甜,配上冰啤酒,畅爽。
20、中医药大学站黄家湖大学城
距中医药大学站约400米
沿着白沙洲大道一路向北,会依次经过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工商学院等高校,这里被称为黄家湖大学城。
武汉科技大学的“全鱼宴”年年出圈,每年一到冬至前后,30多名师傅和学生志愿者就会下沁湖,拉网捞鱼足有好几万斤,在南苑餐厅前的空地供4万师生免费共享,实名羡慕。
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学子坐拥一条“樱花路”,每年春天,都能收获独属黄家湖畔的樱花粉。
从今天起,黄家湖学子再也不用挤34路车,坐上地铁就能轻轻松松逛武汉。
中秋的钱塘潮与其他月份的钱塘潮有区别吗?
想在中秋小长观潮的亲可能得等一等,据杭州水利部门预测,今年的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最佳的观赏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七日(9月10日)至农历八月二十日(9月13日),据预测,这几天里最高潮水将达1.9米,会出现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当天,具体的情况要看当时的天气和潮况。
钱塘江大潮有2000多年的历史,潮水每半月为一个周期,被分为小潮、中潮、大潮三个阶段。不过,这两天有不少网友抱怨,钱塘江上的潮水怎么消失不见了?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总工潘存鸿说:“今年,钱塘江的最大潮汛在农历七月十八前后,八月十八的潮不会超过七月。这两天的江面上不是说没有潮,只是涌潮的高度在10厘米以下,我们肉眼几乎看不到。正宗的大潮潮段是八月十六到二十,那时海宁、杭州还是能欣赏到四到五级的大潮的。
据省水利河口研究所的检测,2013年,钱塘江海宁盐官到杭州闸口段的夹道容量是4.68亿立方米,今年的容量是4.2亿立方米。也就是说今年这段钱塘江里,比去年少装了0.48亿立方水。少了这么多水,今年的大潮自然也会稍微逊色一点。
为什么气温高和水位较低太湖蓝藻数量迅速增加
我给你几篇得了
太湖蓝藻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无锡段的水体富营养化与气温、水温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存在着地理特殊性。
上游湖荡水质恶化。近年来太湖上游湖荡保护力度不够,湖荡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太湖失去了第一道天然保护屏障,这直接导致从太湖西北部进入的污染物总量升高,太湖大部分水域藻类含量处于极高的水平。
湖水温度高于正常年份。太湖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38.0℃之间,平均变幅为34℃左右,平均水温为17.1℃,较陆上气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2006年的冬季是无锡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冬天,整个冬季的日平均气温比往年要高2℃多,这导致蓝藻没有被大面积冻死,为2007年的暴发积聚了条件。继“暖冬”之后,2007年入春以来气温继续走高,为蓝藻的疯长提供了适宜条件。2007年1~4月太湖水体积温高于多年平均值,尤其是4月份月平均水温为近25年中最高,且4月25日以后太湖水温一直超过20℃,整个5月份也是历史上气温最高的月份。这些都有利于藻类生长。
太湖水位较低。2007年1~4月,连日干旱导致太湖的水位大幅下降,而太湖水位本来就很低,所以很快就引起泛浮现象,导致太湖底下的脏东西全都浮了上来。太湖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位,4个月平均水位为2.94米,比近25年水体积温最高的2002年同期还要低13.4厘米,极低的水位使污染物浓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导致水质恶化。
东南风的风向集聚效应。梅梁湖是太湖伸向陆地的大湖湾,东南风一吹,几乎整个外太湖的蓝藻都聚集到了这里。曾有专家比喻,梅梁湖的100多平方公里水域像一个水体相对静止的“口袋”,偏南风一吹,便成了整个太湖蓝藻的聚集处。其实无锡梅梁湖集中了太湖中江浙沪三地的蓝藻,而无锡市位于太湖的取水口就在这里,所以蓝藻的爆发对无锡市民饮用水影响极大。
降水量少。降雨偏少弱化了水体本身的净化能力,致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加上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导致水体无法流动,太湖近乎似水,所以加剧了蓝藻的灾情。
然而,以上种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的现象并非自然形成,蓝藻大面积爆发也并非蓝藻之过,太湖的污染,罪魁祸首还是人类。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太湖的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就严重超标,富营养化明显,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也大大超标。这主要是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及生活污水排入太湖导致的。
而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首要原因就是农村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面源污染更多地与农村联系在一起。我国农村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小规模畜禽养殖的畜禽粪便,以及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等,都是造成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
此外,这些年来,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里。太湖流域内乡镇工业相当发达,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上游地区一直未能遏制自己的“GDP情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太湖周遍的污染源整治。
由于高效快速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太湖流域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大,而大量的生活污水也毫无例外的排入了太湖。
湖泊本来是很大的自然系统,但长期以来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它,导致了湖泊系统性问题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表明,粗暴地利用自然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的过度使用了。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养生息”。古老的太湖养育了周边生生不息的儿女,现在该是儿女们舍弃贪婪,让她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反思我的家乡武汉,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数据表明,武汉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947人,比1990年增加132人。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现在武汉的人口密度应该已经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人了,这和太湖流域情况相当。武汉的城市化率为82.86%,也是相当高的,流动人口比例也很大。不过与太湖流域不同的是,武汉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是武昌,达到每平方公里12020人。而武昌是武汉的教育中心,这里的高校师生占了人口的一大部分,就全市来看,人口增长最快的人群也是大学生。但这并不能减轻武汉市的污染程度。和我一起在武汉长大的同龄人中,患有上呼吸道疾病的大有人在;虽然大批工厂都搬到了郊区,但这只能导致郊区的污染程度朝着市区的方向加速演变,对于城区,变化并不大。我也见过绿色的长江水,但却和太湖的绿色不同,江水下的小鱼和蝌蚪都清晰可见;我也喝过苦涩的自来水,加糖也掩盖不了的苦,但却是突发引起的,不到一天就又好了。而现在我常常在武汉的大小湖泊中看到水华现象,几乎所有的湖都有,但从未见过有好转的迹象;常常听到湖面大面积翻塘的消息,但几乎年年都有。和江水里的小鱼玩耍,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已经成了永久的记忆,长大后我也再没有见过江水下的那些鱼。也许拥有这样记忆的人里面,我和我的同龄人就是最后一代了吧!——真是可悲的事实!作为长江和汉江的儿女,守着千湖之省,百湖之县,我们也早就该警醒了。
有人怀疑太湖蓝藻爆发与环湖的水稻田有关,其实不然。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在同样的土壤有机碳水平下,稻田土壤可以保持更多的氮和磷,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明显降低氮磷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所以,水稻不但不会引发蓝藻爆发,反而会限制蓝藻的疯长,应该发挥其显著的固碳减排降温效应和大气的净化功能。但是,环太湖的传统种稻观念需要与时俱进,要在科学规划稻田布局的基础上,将“高产更高产”的水稻生产目标更改为“优质安全生产”,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进行保护性稻作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环境友好的保护性稻作技术,开创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此外,还有一个早已被人们淡忘的潜在因素——生态系统食物链。太湖盛产的鱼类有48种,其中以经济鱼类银鱼和白鱼闻名。20世纪60年代环湖大堤和闸坝的建设阻隔了太湖和长江间的交通,这让原本可以游进太湖的鲢鱼数量减少。常见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的鲢鱼是一种“食藻鱼”,是蓝藻天生的“克星”。鲢鱼无法进入太湖,食物链上掉下一环,蓝藻缺乏生态上的天敌,疯长只是时间问题。可见,人为的水利工程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今日的祸根。自然界的万物存续自有其定律,其中有许多微妙的关联,是我们人类无法看清的,这正是自然界的伟大之处,也正是我们人类渺小的所在。如果人类已经无所不能了,那么还要上帝做什么呢?巴别塔的存在是对所有生物的警示——是自然界创造了你,所以你永远不会比大自然更强大。
“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仅仅是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淡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
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即木桶的短板。如果氮、磷含量大量增加,即水体富营养化后,植物的生长就解除了限制,继而大量繁殖。而处于食物链最底端的原生植物(以藻类为主的各种浮游植物)繁殖得最快,它们迅速占有大量,从而限制其它植物的生长,成为优势种群。在淡水中,导致水华的最常见的生物就是蓝藻。由于藻类是以光能为能源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所以当藻类大量生长时,水体表面的溶解氧呈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但同时,蓝藻也会在水面形成一层膜,阻断阳光和空气进入,而且当藻类大量死亡后,由于腐化和降解的过程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严重不足,呈厌氧状态,水体严重恶臭。此外,为了抑制其它生物生长,藻类会释放出一种毒素——湖靛,对鱼类有毒杀作用,破坏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导致水体中的生物尸体和残体增多,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又产生大量的氮和磷,进一步加深了微生物厌氧分解的程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淡水富营养化后,水华会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会被藻类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藻类会影响景观,水体还会有难闻的臭味等等。所以每次发生水华现象都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大的损失或灾害。
导致水华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此外,水温、pH值、光照强度等因素均会影响水华的程度。20~30℃是水华现象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一周内水温忽然升高大于2℃是水华现象发生的先兆。当营养物质及其他条件适宜时,pH值为8左右可促进水华发生,若发生水华后,即使初始pH值不利于藻类生长,藻类的自适应性使其可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调节水体pH值趋向适宜生长的偏碱性范围。光照强度越强越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藻类繁殖,大大提高藻类的繁殖速度。在水华现象发生时,水域多呈现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潮流缓慢等特征。
2007年5月6日,太湖开始爆发蓝藻,这个无锡市民年年都要受到侵扰的“常客”,这次却来得更早、更凶。无锡市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实施应急调水。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5日,贡湖水厂水质尚能满足供水要求,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每升,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29日起,自来水水质粘稠,带有极强的刺鼻的腥臭味。
此后,无锡市民无法饮用自来水,甚至用来洗脸洗澡都不行,市民只能购买纯净水解决饮水问题。在老一点的城区,市民开始启用井水救急。日常生活的洗脸、洗澡、刷牙也要强忍着刺鼻的臭味,鼻子都不敢靠近手。部分市民离开无锡避臭。
为保证居民饮上纯净可口的自来水,自来水公司不惜成本,每处理一吨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吨水,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加净水器、活性碳、强氧化剂都没有效果。
太湖流域的景观、渔业、航运产业都将受到沉重打击,经济损失巨大。
应急措施
面对突然爆发的太湖蓝藻,无锡市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一是加大“引江济太”(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水)的供给量,以达到稀释太湖富营养化水质的状况,截止6月3日,共引长江水4.3亿立方米,其中2.46亿立方米引入太湖;二是紧急邀请国内治理蓝藻的相关专家会商改善太湖水质的有关对策;三是密切关注自来水水质生化变化情况,以便作出积极应对。此外,连接太湖与无锡市内河的闸口被打通,同时启用一批被封闭的深水井,作为应急期间市民的生活用水补充。市组织人手打捞蓝藻,加强监测,尽快净水、稳定水价。
为缓解太湖蓝藻灾情,针对降雨量少的情况,5月31日下午和6月1日凌晨,有关部门在太湖地区实施了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取得了明显的增雨效果。针对市民用水难的情况,启用一批被封闭的深水井,作为应急期间市民的生活用水补充。
5月31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和助手来到无锡。专家发现,从太湖取水口到制水厂7公里长的输水管线有两个半小时的流程,若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在2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中,就能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再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就能去除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分解残留的氧化剂。经历了17个小时的反复实验后,6月1日上午7时40分,制水厂出水的臭味被成功消除。这一关键性突破,为破解无锡市饮水危机带来了希望。6月1日晚,无锡市开始恢复正常供水,但要等水管中的陈水都流光后才能开始用水。6月3日上午,江苏省和无锡市两级卫生部门又对出厂水质和居民家中的水质进行监测比较,自来水出厂水质稳定合格,所有水厂出厂水的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均符合国家GB5749-85水质标准。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治理方法
追溯太湖污染治理的历史,时间已经很久了,但太湖水质却每况愈下。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可能发生的人为污染物排放量估计不足。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的目标,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工业废水只有5.4亿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监测数据显示,当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53.3亿立方米。原因之二就是太湖流域水保护和水污染治理,表现为流域特征,涉及到水利、环保、建设、农业、渔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必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太湖涉及两省一市,环湖城市必须携起手来共同治理,否则是无法将太湖治理好的。原因之三是蓝藻爆发的现状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治理好也需要相当长的生态周期。如果要新造自来水厂,那么选址、取水方案、技术设计、建设等环节,周期也相当长。
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早在蓝藻爆发之前的1月份,就有专家提出在太湖养鱼来预防和治理蓝藻。据测算,花鲢或者白鲢每增长1千克体重就能“消灭”40千克到50千克蓝藻。一条50克左右的鲢鱼苗在太湖中长到1.5千克左右,就要被捕捞上岸,由此推算,从放流鱼苗到捕捞上岸,一条鲢鱼一共能吃掉60千克左右的蓝藻。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出一种有机污水处理剂,将其均匀加入一杯污水中,3~5分钟即可使氮、磷及藻类絮凝沉淀,再通过磁分离技术,彻底移出污染物,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专家介绍,过去一些水体治理产品只能凝结、沉淀污染物,不能将其移出,时间长了往往会再次爆发污染。而他们研制出的这种有机污水处理剂是以粉煤灰等几种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料与壳聚糖等材料复配,再加上磁粉等磁性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改性,制成粉剂或水剂母料的。试验表明,这种水处理剂与富营养化湖水混凝,先产生絮凝物,再伸入磁铁即可吸附移出氮、磷和藻类。这项新成果因为加入了磁分离技术,可实现彻底根治氮、磷及蓝藻的目标,弥补过去一些水体治理产品的不足。
针对已爆发的蓝藻,有关专家提出向湖中喷洒稀释的黏土浆,利用黏土对藻类细胞的凝聚吸附作用使蓝藻沉入水底,控制其生长蔓延,同时往原水中添加活性碳也可以吸附、沉淀蓝藻。
针对去除水体中的藻毒素,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邓春晖开展了一项名为“磁性纳米材料附加铜离子去除藻毒素”的研究。研究证明,铜离子能和藻毒素通过配位作用相结合。而通过将铜离子附加在磁性纳米材料上,就可以用磁石将附有藻毒素的磁性纳米材料方便地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从水体中分离藻毒素的目的。在实验室阶段,此方法的分离率已达90%以上。
针对防止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胡欢等三名学生发明的“陆生植物水培治污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此方法利用佛手蔓绿绒和叶喜林芋两种常见的景观植物,栽培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中的富余营养。
水藻是一种只要有阳光和水便可生长并能转化为燃料油的生物。科学家开始启动用水藻转化燃料油的。从水藻中提取的植物油可以被转化成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几乎可以被当作所有柴油机的燃料。因此,有人想到用爆发的蓝藻制造生物燃料油。
蓝藻含氮量高达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蓝藻可生产4公斤氮,相当于8公斤尿素,加上生产沼气的收益,综合利用1立方米蓝藻的总收入可达50元。他们已成功将蓝藻制成优质生物肥料,可以很好地取代化肥。目前,这项成果即将在太湖边进行中试,一旦项目取得最终成功,可解决太湖周边40万亩土地的肥料供应问题。水体富营养化,而周边农田营养缺乏,这种处理方法本身就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状。
后续处理
实时监测蓝藻状况。江苏省测绘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研发“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空间、地理信息技术配合湖面实测样等高新技术,建立遥感光谱与蓝藻生物量关系模型。系统建成后,将可动态监测蓝藻水华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变化,通过不间断的卫星数据输出,判断蓝藻的生长态势,进行预报预警,并为湖区周边新农村建设及时提供水质资料,为农业、渔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良性管理与技术服务。
治理排污源头。紧邻太湖的无锡周铁镇,面积不足73平方公里,却聚集了4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高污染企业就有150多家,多年整治都不见效果。2007年蓝藻爆发后,无锡市将在2008年底前关闭全市772家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企业。在江苏宜兴,凡是有氮、磷排放的新项目全部被叫停,还有近十家这类老企业,虽然符合以往排放标准,但按照新的环保门槛,也被关停转产。江苏将于2008年底前依法关闭2150家小化工企业。
现状
今年(2008)4月初,太湖蓝藻又大规模爆发,比2007年又提前了一个月,而且湖水就像绿色油漆一样,可以写字;太湖就像大染缸一样,东西掉下去再捞上来就全都染成绿色了。不可否认,水华的现象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了。但由于各方面都做好了准备,所以居民生活用水没有受到影响。
藻水分离工程可望规模化运作。无锡太湖水藻分离站示范工程项目位于太湖梅梁湾北端,是无锡实施蓝藻无害化处理与化综合利用的重点示范工程之一。该项目引进水藻分离集成技术,用机械方式治理蓝藻,工艺成熟,低耗高效,安全实用,日处理能力可达5000吨富藻水。项目实施后,可解决水藻高效快速分离、藻浆脱水、藻渣制取有机肥等三个难题,对蓝藻暴发形成的大面积水华可迅速有效应急清除,除藻率达95%以上,并可大量带走氮磷,减轻水体中营养负荷,改善水质。经过太湖水藻分离站处理的去藻水可直接回送湖体实施再利用,能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体景观,为湖泊的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感想
搜集了很多资料,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知识,但始终没有找到针对水体富营养化本身的治理措施。都只能等水华发生以后,再在用水的过程中,去处理去净化。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而且这种治理也不是根本上的治理。虽然从根本上治理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现在似乎连解决方案也没有,让人觉得泄气,觉得可悲啊!
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两个方面,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上述的探究中,已经提及这两个方面,但很明显,现在社会上对太湖蓝藻爆发的反思,更多的只是看到了环境污染,而对生态破坏的重视不够,对生态环境的现状也没有具体的研究分析。但我想,利用生物的或者是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太湖蓝藻问题才是更快速更有效的。
另外,武汉和太湖流域的状况十分相似,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深深地为太湖的故事在武汉重演感到担忧。
历史: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展示了那些自己的科技成果?
上海世博会中科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博会的规划和建设。上海世博会的规划与建设,主要突出了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和谐宜居的理念,充分展示了现代建筑体系和现代景观体系的紧密结合。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重点开展了园区规划导则、展馆建筑设计、特种空间结构和地下空间、新型生态建筑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如,园区规划导则研究确立了和谐城市的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总体设计上贯穿了模块化、连续性、生态化、标志性和整体性五大元素;世博轴的建设中集成了大跨度连续张拉索膜结构,阳光谷自然光等多项技术;中国馆通过用倒锥型大空间建筑立体同步施工和大悬挑结构技术,建成了“东方之冠”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建筑;世博文化中心用碟形结构与超曲面壳体施工安装等技术使建筑造型简洁、生态节能。此外,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还成功开发并应用了仿真环境虚拟真实互动的控制管理系统,为规划管理、工程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直观的可视化公共平台。
二是绿色能源与节能减排。绿色世博和低碳世博是本届世博会的重要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我们重点组织开展了清洁能源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大规模示范应用。作为“亮点”之一,1017辆新能源汽车在园区内外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其中包括196辆燃料电池汽车、321辆纯电动汽车、500辆混合动力汽车,预计将节约传统燃油约10000吨,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约118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8400吨。实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世博园区的大规模应用,总装机容量达到约5兆瓦,其中世博会主题馆装机容量为2.8兆瓦,是亚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半导体照明技术点亮了世博会,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一轴四馆的景观照明完全用LED,整个园区80%以上的夜景用LED。实施了江水源热泵系统,总装机容量为75000kW,与传统水冷式冷水机组加锅炉相比可以节省10%-30%的运行费用;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夏季节省40%以上,冬季节省30%以上的运行费用。又如,世博中心率先获得中国绿色建筑最高认证,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节能率达到62.8%,预计每年可节约2160吨标煤。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低碳排放”,其中园区内公共交通工具“零排放”、建筑和照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
三是环境改善与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开展了生态环保和回用等技术的集成和应用。通过因地制宜地用从防洪驳岸到河面的硬质驳岸生态软化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充分发挥了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自调解、自平衡和景观美化功能。在世博主题馆建设了生态墙,将可回收的废塑料再利用变成植物容器,构建了立体花卉墙,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是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化墙面,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吨,与玻璃幕墙相比可降温5度。对于世博园区内的绿地,集成用了多种控虫技术,对绿化害虫进行防治管理,达到专一性强、不杀伤天敌,控虫持续时间长、不污染环境等效果。此外,还在安全饮用水保障、环境修复、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从而实现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30以上,工程废弃物和垃圾100回收利用、化利用50%以上等目标。
四是运营管理。为了实现世博会高效、便捷的管理和运营,重点开展了世博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如,通过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建成了世博会交通信息服务保障系统,为交通管理部门和世博游客、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保证了交通高峰时段所乘区域以及换乘点的交通信息发布,可达到引导更新频率小于5分钟。通过用识别技术的新型门票系统,具有凭证统计、快速检验和支持预约,以及其它拓展功能。据预测,将有7000多万张以上的门票通过这一新技术应用,人均通过世博会园区闸口入门时间不超过20秒,成为世博会高效运作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于RFID技术在公交一卡通、第二代居民全面推广后的又一大规模应用。本届世博会上还开通了全球首个TD-LTE规模演示网,应用了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创新技术,也为世博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
五是展览展示。根据“精彩互动”的理念要求,重点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创新、创意设计,为充分演绎和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供技术保障。其中,网上世博会是本届世博会的一大创新,通过互联网技术、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将世博会上的展示内容以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互联网上,搭建起一个能够进行网络体验和实时互动的世博会网络平台。网上世博会实现了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网上直播,实现了民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世博会的梦想。这也是一项没有可借鉴经验的工作,需要在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需要结合世博会的内容与互联网的特点进行有创意的策划。此外,我们还组织实施了系列技术创新和集成,实现中国馆、主题馆,以及开闭幕上有关展览展示项目的精彩、互动和创新。
六是安全与健康。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安全与健康是首要保障,也是对世博园区、对整座城市的公共安保、交通、气象、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全方位考核。为此,世博科技行动重点围绕食品安全、防恐反恐、应急措施等提供大量的技术手段和科技装备。如,在安检和监控方面,通过运用人脸集、识别系统,可以在确保快速入园的同时,根据摄像和资料对比来判断入园人的安全性。在食品安全方面,研制出多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产品,可以快速、便捷、准确地对世博食品生产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可能出现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实时监控。气象部门还针对上海的天气气候特点,构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长三角地区、上海市区和世博园区综合立体观测网,可以提供高质量、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必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新的机遇,并为新一轮科技创新提供思想引领和创意动力。
一是新理念,新的发展理念将广泛传播。2010年上海世博会践行的是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企业产业展馆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演绎,汇聚了全球最先进的城市低碳发展理念及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对城市的发展意义深远。与此同时,这些新理念、新创意,特别是未来城市生活的新模式,也直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相信其中许多内容将为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热点和亮点。
二是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快发展。本届世博会的举办,正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经济企稳回升之时,各国都在思考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作为成果推广和应用的舞台,世博会为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各国在世博会中展示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大批新技术和新成果,通过后续的应用和产业化,无疑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世博会中所运用的许多创意、设计新理念和手段,也为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三是新应用,城市运营管理的科技水平将有效提升。城市化是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趋势。当前,全球各国城市化同样面临许多复杂和共性的问题,如交通拥堵、城市建设,包括如何处理城市建设中的老房和新房问题,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建设发展等问题。本届世博会上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城市建筑、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必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城市运营管理的科用,从而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
四是新境界,市民科学素养将进一步提高。世博会也是一场盛大的科普活动。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理念和科技创新成果渗透于展馆展示、论坛和活动的各个方面,科技世博不仅是对世博柱体和理念的静态呈现,更多地体现在科学理念、知识的教育、启迪和普及,以及行动上。我们将联合各方力量,积极策划组织“科技世博”系列活动,激发公众参与世博的热情,满足公众共享世博的意愿,从而促进市民科学素养的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