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梨 的 品种 有 那些?

2.阆中属于哪个市

3.中国果树如何区划?

4.阆中古城位于哪个省

5.桂花的 资料

四川苍溪最低气温_苍溪县冬天最低气温多少度

日香桂:日香桂是1983年在四川省苍溪县境内发现的珍稀庭院香化树种,为桂花(木犀)的变种,以不断开花且香气浓郁而得名。其枝叶分枝多,节间短,营养生长较缓慢,叶片光滑色绿,叶缘锯齿浅而少。日香桂喜中酸性土壤,适应性广,抗性强,-7℃能安地越冬,0℃以上不休眠,在北方地区可用盆栽培。日香桂平均气温7℃以上时开始抽枝叶,一年抽生三四次新梢,花序由叶腋内多次或不断开放。花淡黄,花径6-10毫米,从当年9月至次年4月连续开花期8个月以上,5-8月每月仍有1-2次开花,基本上终年不断花。日香桂盛花期在春秋两季,其花香味特浓,胜过金桂、银桂。

月桂:又名香叶子。樟科,月桂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株高可达10~12米。树冠卵形,茎直立,干皮栗褐色,小枝深绿色,分枝紧密。单叶互生,硬革质,叶柄短,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波状并具不整齐锯齿,表面深绿。雌雄异株。花期5月,伞形花序簇生,小而不显,**。果实为小浆果,球形,9月成熟。可用播种和扦插养殖,以扦插为主。播种,在9月中下旬采种,带果皮阴干后沙藏。翌年春季播种。

四季桂是桂花的一个优良品种,四季开花,四季飘香。夏秋两季芳香浓郁,春冬两季微有香气。四季栽培,即可美化环境,又可入药。其根炖肉服,治虚火牙痛、喉痛。无论是阳台、庭院均可栽培。弱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桂花为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不耐严寒。喜光,也耐荫,在幼苗时要有一定的遮荫度。对土壤要求不高,喜地势高燥、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尤以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最为适宜。不耐干旱瘠薄土壤,忌盐碱土和涝渍地,栽植于排水不良的过湿地,会造成生长不良、根系腐烂、叶片脱落,最终导致全株死亡。

梨 的 品种 有 那些?

? 曹文龙/文

岁月更替,弹指之间,离开部队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每每想起在军营的日子,那矗立雪山之巅憨厚、直率、果敢、忠诚的道道身影,总会荡起记忆的旋涡,情不自禁地重拾与战友并肩生活的时光,慢慢回味那些年我们身上弥漫过的酸甜苦辣,有些人、一些事,萦绕头脑,镌刻心间,挥之不去,触之潸然。

? 忘不了那一颗萝卜

萝卜,别名莱菔、菜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可以说,说起萝卜太平淡无奇,很多人或许不屑一顾。就是这不起眼的萝卜,在我们边海防哨所特别是西藏的边防哨所,官兵视它为宝,是战士们奢侈的绿色蔬菜之一。也正是这无足轻重的萝卜,每每遇见,那张带着憨厚微笑的面孔,如同缩影成的帧帧**胶片,时常映显于我的脑海。岁月越久,画面越清晰,仿佛过去的一切皆在眼前。

?那是几年前的8月,我随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记者一同前往詹娘舍哨所采访,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停在边防简易公路的尽头,剩下到詹娘舍的路程必须徒步前往。在我们经过一个哨点时(涉及军事机密,不具体讲哨点的名字),刚好看见一名战士笑嘻嘻地从农民工工棚钻了出来,胸前不知藏了什么东西把衣服顶得鼓鼓的,而且还双手捧在腹部上,貌似怕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因为当时在上级的关怀下,经过招投标和严格政审的农民工正在哨点旁修边防简易公路,且农民工的工棚与官兵的哨点相距不到10米。当这名战士发现我们后,就像做了亏心事不敢抬头看我们,只是低着头细声地向我们打招呼问好。其实我们也很好奇,甚至怀疑战士拿了农民工的什么东西,以至于那么高兴!之后,我们带着质疑的语气向这名战士询问情况时,他羞涩地从怀中慢慢掏出一物,待全部物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都愣在那里,好长时间没人发出声音,几双眼睛盯着这名战士手中的物品,各自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痛楚。原来,这名战士视若珍宝的竞然是一颗长约20厘米的萝卜。看到战士拿出的萝卜,对于我们现场的所有人特别是长期战斗在西藏的官兵,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谁也不再质疑战士的行为,甚至个别同志还流下心酸的泪水。

?生活在西藏和到过西藏边防的人都知道,一些边防哨所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根本通不了公路,即使最大努力地修到能去的地方,每年能够使用的时间很短很短。我们经过的这个哨点公路还未修通,地方施工人员正在努力。但是,该哨点地处海拔6400多米的山崖上,三面绝壁陡峭长年冰雪覆盖,唯一一面虽坡度略缓也因雪水冲涮终日泥泞难行,公路通后也难正常使用。这个哨点与其他不通公路的哨点一样,每年10月左右大雪封山,战士们需要从8月开始就背运冬屯粮食、蔬菜、罐头、柴火等生活物资。这些生活必需品一直要持续使用到来年6月冰雪融化。该哨点只有3个人,每晚发电2小时用于看电视和处理其他事,战士们基本上过着“白天看雪海云雾,夜晚看月亮数星星”的生活。在这种状况下,绿色食品对于我们边防的官兵来讲,不仅仅是一日三餐的美味佳肴,更深层次的是渴望冰雪消融、翘盼春之来临!士兵藏于衣中的萝卜,是他帮农民工干活别人送的,怕包工头看见影响民工而为之。当我问这名战士一颗约20厘米长的萝卜能吃几天,他告诉我能吃一周。听了战士的回答,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疼了,泪情不自禁地在眼眶打转。此刻,我想的很多很多,杂乱无章,不可名状,既有各大餐馆人们毫无吝啬浪费的佳肴,也有各大城市同龄人灯红酒绿奢糜的场景,还有各个岗位无私奉献辛勤劳动的人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哨点的,只回忆起当时那深深的惆怅。如今,离开部队好几年,不知哨点官兵日子过得可否安好,那个怀藏萝卜的战士生活家人可否安康。但那微笑,那情景,那岁月,永留脑海,刻骨铭心。

? 难忘那下基层的艰辛路途

下基层,是领导机关查实情、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方式。我在机关工作多年,从最小的机关干到军级机关,每年不是自己单独下基层,就是陪首长或上级领导机关下基层。可以说,西藏边防98%的地方我都去过。所有去过的地方,暂且不提哪些地方的生活条件、气候环境怎样,单说去哪些地方就让人后怕。在西藏城市乡间行走,少则二三百公里,多则上千公里,过去国道尽是“磋板”路,巅簸难行,离开国道的地方就是一条羊肠小道,有的地方经常遭到山洪泥石流和暴风雪的袭击。记得第一次下基层时,老驾驶员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坐车一定要打起精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我不以为然的表情,他耐心地对我讲过去发生在下基层途中的一些事。这时我才明白,在西藏一些公路上,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不是突然山上滚石头塌方阻断交通,就是猛地窜出一头牦牛闲步路中让人措手不及,甚至一段日出一段狂风暴雨,今天能通行,明天冰雪封路。每下一次基层,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在路上行走。每一次下基层的艰辛和看到基层的艰辛,让人难以启齿。有一次下基层,我们坐车从上察隅出发,沿途看到一些似当兵的在路上行走。经询问,确实是一些官兵休假归队和离队错过了车程或没有找到车。看到基层官兵生活得这样艰苦,我心里很难受,尽管各级想解决他们的因难又无能为力,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就那样差。那时部队基层连队没有车,官兵休假、出差等只能联系地方的车,有一年因坐地方油罐年还出了大事。下基层次数多了,虽然我们都明白和知晓基层的状况,但当我们每一次从边防回来,随行的官兵都会由衷地感叹,“回到分区或军区,就像是回到成都!”、“与基层特别是边防哨所官兵相比,我们生活在西藏的大城市太幸福了!”。

二十多年前,西藏物质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交通通信十分落后。那时,除了几条由拉萨通往各地区的主要公路外,从各大城市到县一级驻地大都是简易公路,没有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1994年3月,我在昌都军分区宣传科工作时,科长曹长俊带我到察隅去蹲点。对于我来说,这是我到部队工作后的第一次到边防而且是到比较远的地方去。当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很期盼早点发,以至于彻夜转碾难眠,总是幻想着旅途中的各种场景。第二天凌晨5时左右,我们终于集合准备出发。一辆老北京吉普车和两台解放牌汽车组成的车队,在分区首长的交待后驶出营区,一路摇摇晃晃,时走时停,顶着晨星向察隅开进。当我们翻过年拉山和浪拉山两个山口后继续前行到了邦达草原。正当我惬意地从卡车蓬布缝隙欣赏草原风光时,天空乌云密布,风夹着雪飘洒了下来,远看雪花漫天飞舞,身边却是雨水乃至冰雹拍打车顶,是雨是雪让人难以分清。同行的老兵告诉我,西藏高原气象万千,变化无常,“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确是这样,我们的车开了还不到七八里地,前方却是晴空万里。雪山、绿草地、小溪、牦牛群、藏舍袅袅炊烟,如美的画面令人震憾,使我忘记疲劳和高原反应,顿感这次下基层太值得,必将收获更多、感悟更多、提高更多。

车一路前行,离开海拔4000多米的邦达草原,又过了一段99道弯的山路,一路走下来,人已经被颠的七晕八素了。困了,车上躺一会儿;累了,停车路边歇一会儿;饿了,吃吃出发前随身带的干粮;天黑了,就地搭起帐篷宿营。走了多久,我没有刻意去记,反正老兵告诉我路上不遇到塌方泥石流或大雪封山,四天时间可到察隅。车行第二天下午,我们来到达玛拉山脚下。对于达玛拉山,我印象深刻,为了熟悉西藏,一些知识特意做过功课。在我的记忆里,西藏有两座达玛拉山,一座在希夏邦玛峰西侧,把通往吉隆县的道路阻隔;一座在昌都县北侧,把连接四川省的道路切割。两座达玛拉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常常是大雪封山,给物质运输和行人通行造成很多困难。我们原计划今天翻过达玛拉山后宿营,谁知通信兵向带队领导递来电报,其意大致讲:达玛拉山山口冰雪太大造成泥石流,公路己被覆盖道路中断;前往察隅经过一条小河的石桥冲断,行人物资全靠溜索滑过去;继续前行只能徒步到小河边,过河后察隅部队派车接运。?听到这个消息,每名官兵没有太大反应,这样的情况他们见得太多。带队领导简单说明情况后进行了安排部署,除一名干部三名驾驶员和三台车留下外,其余人员携带必须物品徒步前行。跟随大部队,我带着摄像机器材箱,越走越吃力,越往前走海拔越高,积雪越厚,氧气越少,高山反应也越剧烈。眼看快要走近山口,可走了三四个小时还没到。渐渐的,天黑了,为安全起见,我们决定就地露宿明日天亮再走。说来我们运气很好,刚好走到了半山腰的道班。道班老百姓很热情,让大家在院内用牛粪取暖,还拿出酥油茶、青棵酒、糌粑和牦牛肉给我们吃。因徒步无法携带帐篷,当晚大家相互靠在一起合衣而坐,困了就倒地而睡。渐渐的,天空露出了白肚,雪风吹洗着脸宠,我们又开始徒步前行。听带队领导讲要走120多公里才能到断桥。在西藏,上山是特别艰难的。越是往上走,前进的步伐就慢下来了,官兵的脸色由红变紫,又由紫变黑,呼吸急促,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到达山口后,印入眼帘的是白茫茫的一片积雪,根本看不见下山的路。随行战士拿出早已准备的绳子系在我们腰间,将大家串成一串,让所有人踩着第一个探路战士的脚印,一步一探、一探一行,紧张吃力地走过积雪道路后,大家绷紧的神经方才舒展了下来。下山之后,虽然路程还很远,毕竟少了危险,越往前走地势越平坦,植被越茂密,心情越舒畅。不得不提,西藏的老百姓很纯朴,西藏的军民关系很融洽。当我们经过山脚下的村庄时,藏族老百姓纷纷将自家能代步的工具拿出来,既有原始的骑马、牦牛车……,也有现代的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他们的热情让人找不到拒绝了的理由。当看到我们徒步前行时,一辆行驶的手扶拖拉机停了下来,驾驶员连推带拉非要大家坐上去运送我们到断桥,执拗不过,我们只好顺从,终达目的地。

在西藏,每下一次基层,都会遇到并亲身经历一些难以忘怀的事情,或行进途中,或宿营之地,或官兵之间,或军民情谊……。有的是生死两重天,有的是情愁肠断,还有一些是永留心间,封存起来,随着时间的印记慢慢去品味!

时常感叹那特别的婚礼

“平平仄仄缔良缘/恋爱情丝自早牵/海石山盟皆缱绻/相亲相敬乐绵绵/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彩线牵/春色无边花富贵/郎情妾意俩缠绵/景星焕彩耀闺房/吉日佳辰合卺觞/宝眷情欢鱼得水/月圆花好配天长。”这是一首多么美好的婚礼赞颂诗,也是无数青年男女追求美好婚姻的渴望。特别是当爱情一发不可收拾,准备走向结婚殿堂的女孩,无时不在心中畅想自己的婚礼,偷乐浅笑,红润爬颊。我参加过许多人的婚礼,虽然喜庆热闹,俗雅得体,但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记忆,唯有在西藏军营,官兵举行的婚礼,让我记忆深刻,时常感叹!

就说说在西藏边防昆木加哨所两对新人的婚礼故事吧!

昆木加哨所,海拔4900多米,距中尼边境最近处只有4.5公里,而离拉萨则有近千公里,是西藏军区最西端某边防团的一个哨所,年平均气温不到5℃,最低-37℃,大雪封山期长达5个月。“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眼望不到边,百里无人烟;满目皆草原,就是没有树”,这是昆木加哨所的真实写照。

西藏部队官兵由于处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部队又无女同志,部分官兵婚姻就成了问题。好在经过部队的宣传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向往军营的热血男儿多了,崇拜爱慕军人的女子日渐增多,主动追求军中男儿的爱情故事感人肺腑,传为佳话。

藏族排长中达娃2006年夏天在昆明的一所大学校院园与云南师范大学的汪桂菊相遇相交。毕业后中达娃被分配到西藏边防昆木加哨所。让身边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就在中达娃奔赴昆木加的第三天,汪桂菊辞去工作,追随中达娃到拉萨应聘当上了一名幼师。虽同在西藏,但昆木加和拉萨却相距近1000公里,俩人通过书信和电话沟通,感情不断加深,最终于2012年4月牵手结婚。当哨所官兵得知情况后,围绕如何办一场特珠婚礼,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八方涌动,最终按照指导员刘德文的提议,决定为中达娃举行一个马背上的婚礼。婚礼当天,战士们把从牧民家中租来的一匹马梳洗打扮后,让中达娃抱着身穿藏袍的新娘子汪桂菊上马,围绕哨所转三圈,官兵们在后面敲锣打鼓一并绕行。当新娘子刚从马背上下来,官兵们蜂拥而至,为新郎新娘献上“精美”的礼品,有的将红箩卜切成十字状当作红玫瑰;有的用纸条传递祝福;有的将莲花白当作鲜花;特别是战士周浩志将女朋友送给他的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作为礼物相送时,让这对新人十分感动。事后问起汪桂菊后不后悔,她回答我:“没有鲜花,没有钻戒,我却感到无比幸福︰昆木加巍巍雪山是我最美的婚纱,我是昆木加哨所50年来第一位新娘。”我的回答从来没有改变过,“丈夫守边关,我为爱而来,吃再多苦受再多难,也感到很幸福!”

周昆,军校毕业后分到昆木加哨所当排长,因为那里海拔,年降雪在300天左右,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300公里长的国境线基本属于无人区。冬天生火要靠牛羊粪,吃水要靠背冰化成水。周昆经常带队捡牛粪背冰水,其事迹在报纸上报道后,女朋友立马就给写了“吹灯”信,认为周昆没出息,当了干部还在背牛粪,太丢她的脸。事后,与周昆一个村里长大的彭霞果断地与他交往,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当两人决定结婚时,周昆因工作需要不能回内地举行婚礼,彭霞毅然踏上去哨所结婚的征途。一路千辛万苦的彭霞好不容易到了里孜,可去昆木加的唯一通道--马泉河里孜渡口因河面冰层融化,人不能行,船无法渡。河对岸,周昆带了几个兵在那儿干着急,彭霞更着急。两人隔岸相望,见了爱人不能相拥抱,彭霞跌坐在地上大哭。商量一阵,再等几天吧,先去团部招待所住下。几天后,马泉河可以勉强摆渡时,彭霞终于与心上人相拥了。当晚,哨所为彭霞和周昆举办了婚礼。婚礼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新娘穿着白色婚纱,新郎穿着礼服,新娘挽着新郎的手,踏着红色地毯,随着音乐缓缓走向殿堂。相反,周昆只是把迷彩服换成了礼服,彭霞穿了一件红色的长羽绒服。婚礼没有主持司仪拜堂之类的程式,一名班长幽默地宣读完结婚证后,战士们嗑瓜子、吃喜糖,围坐一圈出些奇奇怪怪的小节目“刁难”新人。可以说,周昆与彭霞的婚礼浓缩了西藏大多数官兵的婚礼场景,就连我也是如此,以至于今日想起来还深感愧疚!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留下的是永远不可抹灭的记忆,让人痛楚流涟!

(部分,感谢原作者)

?曹文龙,曾用笔名文歌、紫云文歌,四川苍溪县人,从军27年。先后在军师旅团级单位政治部门工作,当过高级干部专职秘书,进入国防大学、南京政治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深造,多篇文章曾在军内外报刊、电台、网络发表。

阆中属于哪个市

1、大果水晶梨

韩国1991年从新高梨的枝条芽变中选育成的梨新品种。果实圆形或扁圆形,果形端正,果实生长前期为深绿色,近成熟时逐渐转乳**,果皮薄,外观晶莹光亮。

2、西子绿梨

西子绿梨质优,形美。1997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组织的南方优质早熟梨评比中评为推广品种。由于它对肥水要求比较高,推广时应选土壤条件好的地方发展。

3、华酥梨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早酥为母本、八云为父本种间远缘杂交育成。华酥梨树冠圆锥形,树姿直立。主干表面有片状剥落,枝干光滑,灰褐色。多年生枝光滑,灰褐色。1年生枝黄褐色。

4、早美酥梨

早美酥梨,被子植物门,蔷薇科,在栽后3年即可开花结果。以短果枝结果为主,果面光滑洁净,蜡质厚,绿**,外观美,果心较小,肉脆汁多适于我国华南、华北、长江中下游及渤海湾地区推广种植。

5、冀蜜

冀蜜,梨新品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以雪花梨×黄花梨杂交培育而成。果实椭圆形,平均果重258克,果皮绿**,有光泽。果肉白色,肉质较细,石细胞少,松脆多汁,果心小,风味甜。

百度百科——大果水晶梨

百度百科——西子绿梨

百度百科——华酥梨

百度百科——早美酥梨

百度百科——冀蜜

中国果树如何区划?

阆中属于南充市。

阆中市,四川省辖县级市,由南充市代管,古称保宁,地处四川盆地北缘,位于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2000多年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

自元朝阆州升格保宁府以来,历代均是川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阆中辖5个街道、19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市政府驻七里街道。2022年末,阆中市户籍人口808492人。

阆中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称,杜甫在此留下名句“阆州城南天下稀”。

阆中市地理环境介绍:

阆中市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海拔328~888.8米。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

阆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两岸,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具有冬暖、夏长、霜期短,风速小,云雾多,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作物四季均能生长。年平均气温16.9℃,最热月平均气温31.3℃,最冷月平均气温3.6℃,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3.4℃。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阆中市

阆中古城位于哪个省

以中国自然地理特点及果树对生态条件的适应程度为依据,而划分的果树带或生产区域。是中国农业区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地理条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果树生产不仅受自然因子所制约,同时,也受人为的改造、调整和控制所影响。通过全面评价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分析各地果树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各地发展果树生产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特点、生产潜力与问题,遵循农业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才能科学地制定果树区划或主要果树生产区域。正确的果树区划,揭示了果树与自然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调整果树发展结构与布局,建设果品生产基地,开展果树引种和品种选育以及制定果树规范化生产技术措施的重要科学依据。因而,对于果树生产的发展,以至果树科研方面都有非常实际的重要意义。

区划的原则

果树区(带)的划分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果树诸方面的因素。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①果树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如地理位置(纬度、海拔高度等)类似,生产技术水平的相近;②自然生态条件的异同。综合考虑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等条件。特别是要考虑到水、热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对果树生长期长短、越冬性及花芽分化等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的重大影响;③果树生产的特点,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的相对一致;④照顾到县(市)级行政区划的基本完整。此外,由于地理上的连续性,在进行区划时,相邻地区常有重叠的情况,允许有不典型地带的出现。

进行区划时除综合考虑全部生态条件的综合效应,以及这种综合效应与果树之间的协调关系之外,还要考虑果树的组成、结构、更替和适应性。以及技术水平、社会条件、种植历史等因素。

果树区(带)的命名是以适应范围和果树类别的二段命名法。中国果树区(带)可划分为8个果树带。

中国自然果树区(带)以适应范围和果树类别的二段命名法可划分为8个果树带;耐寒落叶果树带

位于中国东北部,介于41°N~50°N之间,即沈阳以北至黑龙江的黑河。年平均气温0.5~7.3℃,1月平均气温-13.0~-23.5℃,7月平均气温22.8~24.9℃,绝对最低气温-33.1~-45.2℃;年降水量472.7~729.9毫米;无霜期125~150天。生长期内的水、热条件均可满足一般落叶果树生长结果的要求,但生长期短,休眠期中气温与湿度太低,对果树越冬十分不利。

主要果树为:小苹果、秋子梨、李、杏、山楂、榛子、越橘、山葡萄、树莓、醋栗、穗醋栗等。在小气候较好的地方,可匍匐栽培苹果,防寒栽培葡萄。根据此带的自然条件,其南部可发展秋子梨、小苹果、山楂、李及杏;其北部可发展小苹果、李、树莓、醋栗、草莓、越橘、山葡萄等。在栽培上注意防寒并选育抗寒优质品种。

干旱落叶果树带

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承德、怀来及北京怀柔以北,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甘肃兰州、青海西宁以北地区。界限内年降水量一般低于300毫米,很少有超过400毫米的地方;年平均气温6.9~10.8℃,1月平均气温-6.2~-12.6℃,7月平均为18.7~27.2℃(吐鲁番为32.7℃),绝对最低气温为-22.5~-31.8℃,绝对最高38.0~48.1℃;无霜期150天以上。

分布最广的果树为杏、梨,其次为沙果、槟子、海棠,再次为葡萄。此外,桃、苹果、洋梨、李、核桃、枣、石榴、无花果、扁桃和阿月浑子等也有一定数量的栽培。新疆伊犁地区至今尚有苹果、核桃、杏的野生林。因此在新疆可因地制宜发展各种落叶果树,并可作为葡萄干及仁用杏生产基地。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下游民和、尖扎地区等可发展仁果类果树。

温带落叶果树带

中国最大的果树生产区域,主要落叶果树均在此带内集中生产。其界限在干旱落叶果树带和耐寒落叶果树带以南,青藏高原落叶果树带以东,南沿为33°30N,即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包括辽宁南部、西部,河北、山东、山西、甘肃、江苏和安徽部分、河南中、北部,陕西中、北部以及四川西北部。年降水量自郑州向西,其南界,大约与750毫米等雨量线相合;西北部偏少,如山西清徐为450毫米左右;东南偏高,江苏赣榆952.6毫米,多数在600~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15℃,1月平均气温为-7.6~0.5℃,7月平均气温23.6~29.7℃,绝对最低-15~-29.5℃;无霜期200天左右。光、热资源丰富,冬季冻害较少。

栽培最多的果树为:苹果、梨、枣、柿、葡萄、杏、桃、板栗、山楂等;核桃、石榴、银杏、樱桃等也有较多栽培;落叶果树的资源也极丰富。在利用老基地、开辟西北黄土高原、西南高山地带继续发展苹果生产的同时,在沿海宜大力发展甜樱桃、洋梨、无花果、草莓等水果;华北平原及黄河故道的沙荒碱地可发展梨、枣和葡萄;山区则宜发展板栗、核桃、杏、柿等干果;交通方便、城市、工矿、郊区可发展桃等多种水果。

温带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

由温带落叶果树带向南,至30°N线左右。其南界东起浙江钱塘江,西经江西上饶、南昌,湖南岳阳,沿长江西北行至湖北宜昌,再西经四川苍溪、茂县,而至汉源一线。年平均气温为15.0~18.6℃,1月平均气温0.3~5.1℃,7月平均气温约28℃,绝对最低气温-5.9~-13.8℃;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689.5~1320毫米);无霜期250~300天。

本带内仍以落叶果树为主,主要树种有:桃、梨、枣、柿、李、樱桃、板栗、石榴等,苹果、山核桃也有少量生产栽培。此外,还有部分常绿果树:如柑橘、梅、枇杷、杨梅、香榧等。重点可发展桃、柑橘、李、梨、樱桃等果树,柑橘应选择小气候温和地区并选用抗寒品种,桃应逐步转向以加工品种为主。

亚热带常绿果树带

常绿果树的重要生产基地。位于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以南,东起台湾的台中向西经福建的泉州、漳州,再经广东潮汕、佛冈至广西梧州、桂平,西至云南开远、临沧,南界大致在23°N左右。年平均气温17~22℃,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4℃,7月平均气温约28℃,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3~-4℃;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无霜期300~350天。

本带内,亚热带常绿果树最丰富,大宗为柑橘、龙眼、荔枝、枇杷、橄榄和杨梅;热带果树如菠萝、香蕉;落叶果树中沙梨、枣、柿、李、板栗等均有少量栽培。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甜橙主要生产基地,荔枝、龙眼也宜相应发展。

热带常绿果树带

中国境内23°30′N线以南各地,包括台湾、海南及南海诸岛。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1月平均气温13.5~17℃,7月平均气温约28℃,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1℃;年降水量1500~2100毫米;全年无霜。

本带主要栽培热带果树,以香蕉、菠萝为主,尚有番木瓜、杧果、树菠萝、黄皮、番荔枝、椰子、人心果、油梨、韶子(红毛丹)等少量栽培。发展重点为菠萝和香蕉。

云贵高原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

以贵州全部、云南绝大部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北),以及四川凉山州。海拔一般在1500~2000米之间。各地气候条件和果树分布明显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表现出垂直分布规律。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气温高、终年无霜,雨量充沛,栽培着热带果树,如香蕉、菠萝、杧果、椰子、番荔枝、番木瓜等果树;800~1000米地带为亚热带果树栽培区,有柑橘、荔枝、龙眼、枇杷、石榴;海拔1300米以上则为温带落叶果树,如苹果、梨、桃、李、核桃、板栗等,往往同一县内可栽培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果树。此带云、贵、川三省交界的1500~1800米地带在发展优质苹果方面有一定的潜力,梨及桃也可适当发展;其他低海拔地带则以发展柑橘、香蕉、菠萝、荔枝等为主。

青藏高原落叶果树带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包括西藏全部、青海绝大部和四川昌都地区,海拔多数在4000米以上,为高寒草原区,气候寒冷、干燥。有野生的光核桃等少量果树。大部栽培果树主要分布在青、藏的河谷地带,栽培着少量的苹果、桃、核桃、李、杏等。西藏东南部2000米以下低海拔的河谷中,还有少量亚热带和落叶果树栽培,如柑橘、梨、枇杷、石榴、葡萄等。其中核桃、早中熟苹果、桃、杏等果树有一定发展潜力。

中国西部地势复杂,垂直分布有明显影响,上述果树带常出现交错分布的状况(图1)。

图1主要果树生产区划

在中国影响单一果树生产的地理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过低的温度导致冬季冻害致死,为其北限;低温不足于满足其休眠则为其南限;而常绿果的南限则以有效积温的高限为依据,过高则生长过旺,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此外,降水、日照、土壤等也有一定影响。

苹果生产区划

生产栽培除以苹果为主外,还包括小苹果、沙果、槟子等。其中小苹果抗寒性最强,分布于北部高寒地区。按目前的自然分布,可概分为以下7区:①极北高寒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一部分、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南部。年平均气温低于6℃,绝对最低气温可达-30℃以下。只有少量中、小苹果栽培。②北、西部干寒区。包括吉林西南部,辽宁西北部,西经长城内外一线,沿河西走廊至新疆伊犁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边缘;还包括青海湟水下游各县及西藏山南地区。特点是低温、少雨,年平均温度7~8℃,冬季低于-20℃的持续天数超过24天以上,但1月平均气温一般不低于-14℃。苹果的早中熟品种可正常生长,偏北地带有时有部分冻害。③西北冷凉半干区。包括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山西、陕西中部,宁夏、甘肃东南部,四川阿坝、甘孜两州。年平均气温8~11℃,6月至8月平均气温仅20~22℃,年降水量600毫米上下。苹果栽培于陕甘宁晋的海拔1000~1500米,四川境内为1500~2500米地区,品质优良。④渤海湾温凉半湿润区。华北平原滨海部分,36°N~40°N之间,是苹果生产老产区。包括辽南、辽西,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以山东鲁中山地为其南界。年平均气温9~13℃,6月至8月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650~800毫米,日照充足,适于苹果生长发育,是中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⑤中部温润区。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迄陕西宝鸡,东部为黄河故道和淮河以北地区,西部为秦岭北麓的渭河滩地,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也属此区。年平均气温多数在13~15℃之间,1月平均气温已高于0℃,6月至8月平均气温常在25℃以上,年降水量大于700毫米。苹果生长季长,有利于早期丰产,但成熟偏早,品质较差。⑥西南高山凉湿区。包括云贵高原,西藏东南部河谷地带,四川的凉山州,广西百色地区。温度年差小,日差大,垂直分布明显,1月平均气温2~9℃,6月至8月平均气温为20℃左右,雨量充沛,干湿季节较明显。苹果多栽培于1500~2700米之间,成熟早,色泽好。⑦南部暖湿区。凡长江以南地区(除四川盆地外),多为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5~17℃以上,6月至8月平均气温高达26~28℃,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苹果在个别小气候较适宜区有零星栽培,如浙江湖州、金华,福建政和,湖北兴山,湖南永顺等地,在海拔600~800米以上一般尚能正常生长,低海拔处只能少量栽培早熟品种(图2)。

图2梨生产区划

梨原产中国,种类多,分布广。主要栽培种有白梨、沙梨、秋子梨与洋梨。梨的生产区划主要有两个气象要素,即温度与降水。白梨适应范围的年平均气温为8.5~14.0℃,1月平均气温-10℃以上,其南限为年平均15℃以上地区。沙梨适应范围的年平均气温为15~23℃,1月平均气温不小于-10℃。秋子梨最耐寒(-30~-35℃),适宜栽培的年平均气温为8.6~13℃,1月平均气温为-4~-18℃,其南限为年平均气温13℃以上地区。洋梨适宜范围的年平均气温10~13℃,1月平均气温不小于-8℃,年平均温度高于15℃的地区则不适宜生产栽培。对需水量而言,沙梨最需水,适应于年降水1000~1800毫米的地区;白梨、洋梨则适应于600~900毫米的地区;秋子梨可适于500~700毫米的地区。白梨、沙梨、秋子梨及西洋梨的种植区分为:①黄河流域以北、沿长城内外,为秋子梨与白梨混交区,而以白梨为主;此线以北则为秋子梨栽培区。②黄河流域以南至长江流域以北,则为沙梨和白梨栽培混交区,以沙梨为主;黄河流域则为白梨主要栽培区(图3)。③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为沙梨主栽区(图4)。④辽东、胶东两半岛则为洋梨主要栽培区;黄河故道、新疆也有少量分布。

柑橘生产区划

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象条件是制约柑橘生产栽培的主要因素。低温常造成柑橘不同器官的冻害,-8~-9℃为柑橘生存的临界低温;而花蕾、果实则不耐-2~-3℃的低温。积温对品质有重要的影响,甜橙需在≥10℃年积温5000~8000℃;蕉柑在年积温7000~8000℃时,品质最好,积温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获得好的品质,秋、冬季高温还影响着色。柑橘需年降水量约在1000毫米以上:如年内分布不匀,仍需灌溉。晚秋与冬季日照长短,对品质尤有重要影响。根据生态条件对柑橘的适宜程度可划分为:①最适宜区。无冻害,丰产、稳产、优质,能充分表现优良品种的固有特性。②适宜区。基本无冻害,即仅对当年略有影响;正常年份果实色泽好,优质,耐贮藏,惟含酸量较高。③次适宜区。5~10年间有1~4级冻害发生,1~2年内可恢复正常,果实含糖低、含酸高,品质稍差,但外观好。在次适宜区也可由于高温影响,而生长过旺,花果较少,果皮较粗、色浅、风味偏淡。

柑橘种类、品种繁多,抗寒、耐热的程度也不同,根据生产上推广的优良品种,以及砧木的耐寒力和砧穗适宜组合,生产区划可分为:①华南丘陵平原甜橙、宽皮柑橘主栽区。包括沿海丘陵平原柳橙、新会橙、蕉柑亚区和华南中北部丘陵甜橙良种亚区。②南岭和闽浙沿海低山丘陵甜橙、宽皮柑橘主产区。③江南丘陵宽皮柑橘主产区。④四川盆地甜橙、宽皮柑橘主产区。包括:长江上游和泯、沱、金沙、嘉陵四江中下游低山锦橙亚区,岷、沱、嘉陵三江中上游低山甜橙和宽皮柑橘良种亚区和盆地边缘丘陵和盆壁低山温州蜜橘亚区。⑤云贵高原中低山和干热河谷柑橘混合区。⑥亚热带北缘边缘柑橘混合区(图5)。

图3

图4桃原产中国西部,栽培历史悠久,各地已形成独特的地方品种群,按品种类群集中栽培的分布为主可分为:①西北高旱桃区。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是桃的原生地。年降水量250毫米左右,绝对最低气温在-20℃以下,无霜期150天以上,但有时有晚霜为害。本区种质资源丰富,甘肃桃、新疆桃、毛桃有大片野生群落。中国著名黄桃,集中于此区。白桃为北方桃系,汁少味甘,肉质致密,耐贮运。南疆盛产李光桃,甜仁桃。②华北平原桃区。除华北大平原外,还包括辽南、辽西及苏皖北部。年平均气温10~15℃,年降水700~900毫米,年日照2400~3000小时,无霜期200天左右。根据气候差异,又可分为大陆性亚区、海洋性亚区及暖温带亚区(黄河故道南北)。是中国北方桃的主要经济栽培区,著名品种有肥城佛桃、深州蜜桃、五月红、春蜜等。城市近郊栽培南方水蜜桃的早中熟品种表现良好,70年代起,罐藏黄桃也有所增长。③长江流域温湿桃区。处于长江两岸,包括苏南、浙北、上海、皖南、赣北、湘北、湖北大部及成都平原、汉中盆地。是暖湿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15℃,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日照较少,一般为1350~2200小时。是南方桃品种群的主要产区,尤以水蜜桃、蟠桃久负盛名,如玉露、白花水蜜、上海水蜜、白凤、陈圃蟠桃、撒红花蟠桃等。硬肉桃较少栽培。城市近郊多向早熟品种发展,罐藏黄桃也大面积成片栽培。④云贵高原桃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纬度低,海拔高,垂直分布显著,桃树多栽培于1500米左右半山区。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暖干旱,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左右。以云南分布较广,多数桃、粮间作,是中国西南黄桃主要分布区。著名品种有呈贡黄离核、大金蛋、黄心桃、波斯桃等;白桃有二早桃、草白桃、泸定香桃等。⑤青藏高寒桃区。包括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系高寒地带,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年日照>2500小时,桃树栽植于海拔2600米以下。属硬肉桃区系。⑤东北寒地桃区,41°N以北,小气候较好的地方,有桃树的少量匍匐栽培,吉林延边有耐-30℃低温的毛桃。

图5。

桂花的 资料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

阆(làng)中古城,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阆中古城“5A”景区总面积达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域2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

阆中古城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2月阆中市获得“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2013年9月,阆中古城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邻仪陇、巴中,南接南部,西连剑阁,北毗苍溪,距省会成都300公里 。

气候特点

阆中古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年均温度17℃。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6℃。常年无霜期290天,年均日照1379.8小时,年均降水量1033.9毫米。

园林桂花原产西南地方。中国西南部、四川、陕南、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地,均有野生桂花生长,现广泛栽种于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其适生区北可抵黄河下游,南可至两广、海南等地。

生长地区水热条件好,降水量适宜,土壤多为黄棕壤或黄褐土,植被则以亚热带阔叶林类型为主。在上述条件的孕育和影响下,桂花生长良好,并形成了安徽六安、湖北咸宁、湖南桃源、江苏苏州、广西桂林、湖北武汉、浙江杭州和四川成都几大全国有名的桂花商品生产基地。

桂花是木犀属众多树木的习称,代表物种木犀(学名:Osmanthus fragrans(Thunb.) Lour.),又名岩桂,系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

桂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在我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自古就深受我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是我国特产茶,它香气柔和、味道可口,为大众所喜爱。桂花在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桂花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地区。性喜温暖,湿润。种植地区平均气温14-28℃,7月平均气温24-28℃,1月平均气温0℃以上,能耐最低气温-13℃,最适生长气温是15-28℃。湿度对桂花生长发育极为重要,要求年平均湿度75%-85%,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特别是幼龄期和成年树开花时需要水分较多,若遇到干旱会影响开花,强日照和荫蔽对其生长不利,一般要求每天6-8小时光照。?

桂花喜温暖,抗逆性强,既耐高温,也较耐寒。因此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均可露地越冬。桂花较喜阳光,亦能耐阴,在全光照下其枝叶生长茂盛,开花繁密,在阴处生长枝叶稀疏、花稀少。若在北方室内盆栽尤需注意有充足光照,以利于生长和花芽的形成。桂花性好湿润,切忌积水,但也有一定的耐干旱能力。桂花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除碱性土和低洼地或过于粘重、排水不畅的土壤外,一般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最为适宜。桂花对氯气、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都有一定的抗性,还有较强的吸滞粉尘的能力,常被用于城市及工矿区。

桂花适宜栽植在通风透光的地方;喜欢洁净通风的环境,不耐烟尘危害,受害后往往不能开花;畏淹涝积水,若遇涝渍危害,则根系发黑腐烂,叶片先是叶尖焦枯,随后全叶枯黄脱落,进而导致全株死亡;不很耐寒,但相对其它常绿阔叶树种,还是一个比较耐寒的树种。

桂花经过长期栽植、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产生了许多栽培品种。通过进一步调查清理,已初步确定各桂花品种32个。以花色而言,有金桂、银桂、丹桂之分;以叶型而言,有柳叶桂、金扇桂、滴水黄、葵花叶、柴柄黄之分;以花期而言,有八月桂、四季桂、月月佳之分等。

桂花由于久经人工栽培,自然杂交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栽培品种。在对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桂花资源及品种进行了广泛调查,实地记录桂花开花性状,对各种类型桂花的性状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出较为稳定的遗传性状,并以传统分类的方法和园林生产上的应用,鉴定整理出桂花的四个品种群。

四大品系

四季桂

四季桂品种群:该品种丛生灌木状,树形低矮,分枝短密,树冠圆球形。新叶深红色,老熟叶绿色或黄绿色;叶片呈椭圆状阔卵圆形,全缘或疏生锯齿,叶缘波状不明显;叶质较薄,叶面的叶肉略凸起,网脉较明显。叶柄平均长1厘米左右。重要特征是:叶片的主脉与侧脉之间的交角很大,接近垂直状态。 ‘四季桂’的花芽常单生或2-3枚叠生,每年9月至次3月分批开花。花色较淡,为乳**至柠檬**,花香不及银桂、金桂、丹桂浓郁,品种有大叶四季桂、小叶四季桂。四季开花,有“月月桂”、“日香桂”、“大叶佛顶珠”、“齿叶四季桂”等品种。

丹桂

丹桂品种群:一种常绿灌木,雌雄异株,树冠圆球形。树皮浅灰色,较平滑,皮孔稀疏。叶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 5-5厘米;叶面较平整,叶缘反卷,全缘,先端偶有疏齿,基部宽楔形;先端钝尖或短尖;侧脉8-10对,网脉两面明显;叶柄长8-10毫米。花色橙红,花冠稍内扣;香味淡。花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季开花,花色较深,橙黄、橙红至朱红色,气味浓郁,叶片厚,有“大花丹桂”、“齿丹桂”、“朱砂丹桂”、“宽叶红”等品种。

金桂

金桂品种群:常绿性小乔木,树冠圆球形;树势强健,枝条挺拔,十分紧密。树皮灰色,皮孔圆或椭圆形,春梢比较粗壮,长度平均15.9厘米;叶色深绿,革质,富有光泽;叶片椭圆形,叶面不平整,叶缘微波曲,反卷明显;全缘,偶先端有锯齿;花色黄,有浓香,不结实。秋季开花,花柠檬黄淡至金**。品种有“大花金桂”、大叶黄”、“潢川金桂”、“晚金桂”、“圆叶金桂”、咸宁晚桂、球桂、圆辨金桂、柳叶苏桂、金师桂、波叶金桂、等品种。

银桂

银桂品种群:常绿性小乔木,树冠圆球形,大枝开展,枝叶稠密,长势良好。树皮浅灰色,皮孔多且大,形似雪花,非常明显。春梢平均长度为15.5cm,新梢褐红色,十分醒目。叶片绿色或深绿色,厚革质,有光泽;长椭圆或椭圆形;叶片较宽阔且厚实;叶面较平展;叶缘浅波状、反卷、全缘、偶先端有疏齿;开花在9月上中旬,花冠斜展,裂片卵圆形,花色乳黄至柠檬黄,香气浓郁;花后不结实。秋季开花,花色纯白、乳白、黄白色或淡**。品种有宽叶籽银桂、柳叶银桂、硬叶银桂、“籽银桂”、“九龙桂”、“早银桂”、“晚银桂”、“白洁” “纯白银桂”、“青山银桂”等品种。

栽培珍品

常见的栽培品种有波叶金桂、朱砂丹桂、硬叶丹桂、早银桂、杭州黄、四季桂、佛顶珠、日香桂等。

波叶金桂:叶椭圆形,边缘波状起伏,秋季可开花2-3次,着花紧密,有浓香,花冠金**,花瓣椭圆形。

朱砂丹桂:叶卵状椭圆形,坚挺金缘,秋季开花2次,花淡香,花冠深红色,花瓣圆形。

硬叶丹桂: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1/3或2/3有锯齿,边缘波状花淡香,花冠橙**。

早银桂:叶椭圆形、全缘、边缘平直,花期较早,一年可开花3-4次,花浓香,花冠淡**,花瓣圆形。

晚银桂:叶缘微波曲,基本全缘偶先端有粗尖锯齿。叶面微凹,叶先端短尖,基部宽楔形。一年可开花2次,花期9月下旬与10月上旬,持续6天,每花序有花6-7朵,着花中等,香气中等。花瓣圆形,四裂几全裂,花冠近白色,平展,雄蕊2,子房退化。

小叶苏桂:叶椭圆形,长7-9cm,宽2-4cm,厚革质,叶缘微波状,全缘。一年可开花3次,花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持续5-10 天,每花序有花5-9朵,着花繁密,香气浓香,花梗长8-15mm,花常下垂或散乱,花瓣椭圆形,花冠柠檬**,雄蕊2,子房退化。

紫云:叶椭圆形,中脉在上面凹下,叶缘微波曲,全缘。一年可开花2次,花期10月上旬与10月中旬,每花序有花5-8朵,着花中等,香气浓,花瓣近圆形,花冠初始带蓝紫色,后为银白色,盛开时淡**,雄蕊2,子房退化。

醉肌红: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缘或先端偶有细疏锯齿。叶面微凹凸,叶先端长渐尖或渐尖。一年可开花1-2次,花期10月上旬与10月中旬,每花序有花5-9朵,着花繁密,香气淡,花冠澄**,花瓣椭圆形,平展,雄蕊2,子房退化。

白洁: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全缘。叶面较平整,先端钝尖或短渐尖。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花,每花序有花7-9朵,花乳白色或浅黄白色,花香极浓郁,花冠斜展,花瓣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

杭州黄: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全缘或1/2以上有锯齿,边缘波状起伏,秋季开花3-4次,着花紧密,有浓香,花冠金**,花瓣倒卵状椭圆形。

柳叶桂:小乔木或灌木状,树冠长圆形、圆球形,分枝较多。叶椭圆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全缘。叶先端渐尖,稀先端有少数锯齿。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开花,每芽有花5-7朵,花朵稀疏,花银白色至黄白色、淡**,浓香。

玉帘银丝桂:叶长椭圆形,较狭长,全缘,先端长渐尖,新枝紫色,新叶紫红色。一年可开花2-3次,每次花期6-7天,着花繁密,香气浓郁,花梗细长,达12-17mm,形似玉帘,花朵下垂,花瓣椭圆形,花冠平展,黄白色,雄蕊2,子房退化,不结实。

四季桂:叶二型,春叶大而宽园、宽卵状椭圆形;秋叶较小,椭圆形、全缘、先端偶尔有齿,边缘微波曲。四季开花,以春季和秋季为盛花期,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淡香,花冠黄白色,花瓣椭圆形。

佛顶珠:灌木,叶波斜形或椭圆状波形,叶面明显呈“Ⅴ”形,内折深墨绿色,叶缘基部以上或1/3以上有粗齿,总梗发达,花黄白色,有微香,花瓣倒卵形。

日香桂:灌木或小乔木,叶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全缘或1/3或2/3以上均有锯齿,深绿色。花序有总梗,花近白色或淡**,有微香,花期9月至翌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