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表示某天气系统示意图.A、B、C三地位于同纬度的平原上,①、②、③表示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某三个环节

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高一地理第二章

4.解释一下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5.读下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 B.②地面辐射

如图表示某天气系统示意图.A、B、C三地位于同纬度的平原上,①、②、③表示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某三个环节

大气受热过程观察天气_大气受热过程详案

(1)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由地面射向大气,故③为地面辐射.

(2)冷气团由于温度低气压高密度大,位于锋面之下,而当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靠近时为冷锋,反之为暖锋.同一高度气温越低气压越高.锋面系统中受单一气团控制时多为晴朗天气,而受锋面控制时多为阴雨天气.晴天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温度相对于阴天较高.故答案为冷?冷ABC.

(3)冷锋过境前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而过境时出现大风、阴雨(雨雪)天气,过境后则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故答案为:

(1)地面?③(2)冷?冷ABC

(3)大风、阴雨(雨雪)天气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涉及到太阳辐射、地球表面的加热以及大气层中的能量传递。而大气运动则是指大气的运动状态,包括风、洋流等。

1、太阳辐射: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中的成分(如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和散射,导致大气层中的加热现象。这种加热作用使得大气层上层的温度较高,下层的温度较低。

2、地球表面的加热:地球表面的加热作用也会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影响。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能,将其转化为热能并向大气传递。这种传递过程使得地表附近的空气温度升高,形成低层大气的加热。

3、大气层中的能量传递:大气的受热过程还受到大气中不同成分的影响。例如,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成分对红外线的吸收作用较强,而臭氧和氧原子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较强。这些成分的吸收作用使得大气中的加热作用更加复杂。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由于地表和大气层之间的温度差异,会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这种垂直运动使得地表附近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而高层空气则下沉形成高压区。这种气压差异会导致风和洋流的产生,进而形成大气的运动。

大气在气象学中的特点:

1、大气的分层性:大气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多个层次组成。这些层次由温度、密度、成分等物理性质的不同而划分,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这些层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界面之间的过渡区称为锋面。这种分层性是由于大气的物理性质和地球重力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大气的可变性:大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地球表面的热交换、大气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等。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导致了大气状态的不断变化。

大气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如气候变化,也可以是短期的,如天气变化。这种可变性是大气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大气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大气,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森林火灾等。这些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大气也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农业、水资源等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研究大气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是气象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一地理第二章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

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

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是 地面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烃等吸收红外线

反射:与天空中的云量相关,云越多、越厚则反射越强

散射:蓝色光比较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现“过高”的温度,其强弱可

以受到天气阴晴、太阳高度角(纬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烃等专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再以大

气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现“过低”的温度,其强弱可以受

到二氧化碳含量、天气阴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强弱与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呈正相关。

二、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

空气水平运动(风)

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风)的直接原因

案例分析:

海陆风与海陆热力差异

城市风与热岛效应

1.空气的垂直运动:

地面受热→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出现云雨天气

地面冷却→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出现晴朗天气

2.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同时垂直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

摩擦力:(高空中可忽略,造成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风向与风力的判断:

风向判断: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风力判断:主要取决于气压差大小即等压线的密集程度

§2 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季风)

二、气压带、风带: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成因:

气压带成因:热力原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原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风带成因: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而成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无论南北半球均是7月北移,1月南移

三、季风:

1.海陆热力差异:

2.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1月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7月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4.季风的形成: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1月

7月

成因

东亚

西北季风

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南亚

东北季风

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气候特点

季风因素

夏季

高温多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南季风

冬季

寒冷少雨

亚洲高压;西北季风

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是影响气候的根本因素,

另外还有大气环流、下垫面、人为活动等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与气候的形成:

(1)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高压带→少雨; 低压带→多雨

风 带: 离岸风→少雨; 向岸风→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3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面与天气:

1.气团与锋: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如冰

洋大陆气团、冰洋海洋气团、极地海洋气团、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

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赤道气团等。

当某地受某单一气团影响时,其天气是比较稳定的,且和该气团的性质相一致。

锋:冷暖空气相遇时二者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锋面与

地面相交的线称为

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当某地受到锋的影响时,常会出现云、大风、降水等天气变化。

2.锋的类型与天气:

(1)冷锋与天气:

v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v 移动速度一般较快。

v 过境前受暖气团影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v 过境时易出现云雨(雪)大风,降水往往出现在冷锋锋线之后。

v 过境后受冷气团影响,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增高。

v 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冷锋现象,尤其冬半年常见。

v 我国冬季的寒潮、夏季北方暴雨、春季沙尘暴都是由于冷锋影响造成的。

(2)暖锋与天气:

v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v 移动速度较慢。

v 过境前受冷气团影响,气温偏低,气压偏高,天气晴朗。

v 过境时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降水往往出现在暖锋锋线之前。

v 过境后受暖气团影响,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v 在我国出现频率低于冷锋,主要见于东北及长江中下游。

(3)准静止锋与天气:

v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v 易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v 我国初夏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季云贵地区的华西秋雨就是由于准静止锋的影响造成的。

3.锋的图形表示方法: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及其天气:

1.部分基本概念:

低压与高压:指气压分布状况;

低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高压:中心气压高压四周。

气旋与反气旋:指低压区和高压区的气流状况。

低压区气流运动形式称为气旋;高压区气流运动形式称为反气旋。

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低压和气旋:

水平方向:北逆南顺; 垂直方向:中心气流上升;

低空辐合-高空辐散 天气:云雨天气 举例:台风

3.高压和反气旋:

水平方向:北顺南逆; 垂直方向:中心气流下沉;

低空辐散-高空辐合 天气:晴朗少雨天气

举例:我国夏季伏旱、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潮等天气

三、等压线分布图的阅读:(锋面气旋的阅读)

低压区(气旋)的低压槽容易出现锋面,该锋面将随气旋的旋转而运动。

§4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冷暖干湿”变化。

(气温、降水)

2.全球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整个地质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一万年以来

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

大尺度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

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重点讨论近代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全球气候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复杂性:

全球气候变暖是针对全球而言的;而对于局部地区来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

差异。例如:由空间上看,我国北方气温增高十分明显,而长江流域则弱;

由时间上看,冬季增温明显,夏季相对较弱。

2.全球气候变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氟氯烃(制冷剂)的排放;森林的破坏;

人口的增加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1.对海平面的影响:

两极冰川融化

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 淹没岛屿、沿海低地

海水体积膨胀

2.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人类如何延缓全球气候变暖,减轻其危害?

解释一下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太阳暖大地:太阳照射地面,地面聚集一定的能量。

大地暖大气:地面受热不均→空气做垂直运动。

大气还大地:上升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下降运动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将热量转移给热量低的位置。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是大气运动产生热力环流的主要过程。

扩展资料:

1、大气运动的意义

风就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通过大气的运动,进行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产生多种天气变化。

2、大气运动的能量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同时由于地球的形状,造成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

百度百科-大气运动

读下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 B.②地面辐射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试题分析:

小题1:图示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反映,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则发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之后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小题2: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强,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小题3:沙漠地区,云少,故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导致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掌握大气的热力作用的过程,并以此解释一些天气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