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宇宙有多长

2.历史可以改写吗?改写的后果是什么

3.CCTV9 天气预报的主持人

4.天气预报里的韩国首尔到底是哪,汉城还是不是韩国首都阿。

5.关于一个心理效应

6.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的英文名字

宇宙有多长

英国剑桥天气预报_英国剑桥天气预报30天查询表

1.宇宙有多大? 美国学者认为直径至少780亿光年

宇宙大爆炸之后残留的背景微波辐射中的波纹揭示了宇宙的大小这一令无数人关心的问题:宇宙两头相距至少780亿光年。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物理学家Neil Cornish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他们的研究至少部分的回答了宇宙学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宇宙有多大?

直到现在,对宇宙尺寸的估算在“你看到有多大就是多大”到“无限”之间,总而言之没有一个多数人认可的答案,而完全依靠你偶然灵光闪现想出来的一个宇宙模型。Cornish等人的研究至少确定了宇宙尺寸的下限,它没有排除宇宙无限大的可能。

根据《自然》杂志,有人认为宇宙象一个足球,直径600亿光年。其它一些理论则认为宇宙事实上没有那么大,但它自己缠绕着自己,所以很难确定边界。Cornish对《自然》杂志表示,“原则上,地球的光线环绕着宇宙跑,所以如果我们看到40亿前年地球的情况请不要大惊小怪。”

他的研究小组于是决定在宇宙中寻找地球早期的状况。但应该看哪里呢?答案是尽量远,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使用WMAP探测器分析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这可以探测到宇宙形成最初期(大爆炸之后379,000年)产生的微波辐射。

如果宇宙较小,同一来源的光线将可以从不同方向到达同一个位置。该研究小组计算认为,这将产生辐射的不规则性(热点和冷点)。然而研究小组没有发现背景微波辐射中的冷点和热点。Cornish由此做出结论认为,宇宙比我们的设备所能观测到的范围要大,直径至少780亿光年。宇宙还可能更大,他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WMPA结果修正自己的计算。宇宙的最小尺寸可能增大到900亿光年。

2.宇宙就象人心那样大。对于心胸宽广的人来说,真是天地广阔、无边无际。而对于心胸狭隘的人来说,则是针尖买芒难以立足。

3.“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幺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幺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4.人类所认识的宇宙有多大

宇宙蕴藏着所有的物质,其中包括人类已发现的能量和辐射,也包括人类所知道并相信存在于太空内的一切一切。

宇宙中有数以亿计的天体,这些天体都是十分巧妙而有规律地相互组合的,大多数的星体构成星系,比如我们的太阳系就是。 星系再构成系。宇宙中最少有10万个大大小小的系。

宇宙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光在一秒钟内可走30万千米,单是我们地球所在的系,跨幅的阔度就有10万光年。宇宙中有10 万个系,那么,宇宙究竟又有多大呢?大家不妨算算吧。

为了说明宇宙的范围,科学家们做了推算,130万个地球的体积仅相当于太阳的体积,而与太阳相当的恒星,在系中可达 2000多亿颗。如果把宇宙看做是一个半径1千米的大球,系则只有药片那么大,位于球心附近。

在实际观测中,人们使用高倍的射电望远镜,搜索到了200亿光年以外的类星体天狼巨星,这是目前人类能确实掌握的最远的 星体,也是人们认识宇宙的最大范围,当然,它还不是宇宙的实际边缘。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历史可以改写吗?改写的后果是什么

诞生前夜的争论

1939年春天,核物理学家们在争相讨论的可能性。尼尔斯·玻尔,这位量子物理的奠基人,列举了15条理由来说明原子核的裂变无法具备实用价值,他当时无法预见,美国人用了3年时间和20亿美元击败了他提出的每一个不可能。而奥托·哈恩,这位将因发现核裂变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1939年春天与朋友的辩论中脱口而出:“这是违背上帝的旨意的!”

二战前,科学走过了一段“理想年代”,卢瑟福所在的剑桥,尼尔斯·玻尔所在的哥本哈根,以及德国哥廷根,同为物理学的三大中心。他们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存在着难以分清的师承关系。在这样的气氛下,许多物理系的学生同时也研究拉丁语的诗歌,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念头随时会打破物理学严谨的基石。恩里科·费米在对学生讲课时说:“你们按照我的方法,可以得到结果,但是请不要问我这个方法的根据。”

1933年,哥廷根陷入纳粹种族清洗的危机中,玻尔向受难的同行抛出了橄榄枝,哥本哈根比以前更加热闹了。而这一年,爱因斯坦把自己的家从柏林搬到了美国的普林斯顿。

等到1939年春天,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犹太裔,都到了美国。费米也无法再守住他的罗马学派,他的妻子是犹太人,他们于1938年12月趁着领取诺贝尔奖的机会出国,并到了美国定居。在战后许多人讨论为什么是美国而不是德国首先造出,这肯定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1939年访问美国时,玻尔泄漏了的秘密,他不仅向新大陆的听众介绍了哈恩的工作,还阐述了梅特纳和弗利士的解释。一位听众,后来被称作“美国之父”的奥本海默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头脑里就有了关于的概念。”回家之后,奥本海默做了关于爆炸所需要的临界质量的计算。

而另外一位科学家利奥·西拉德则试图让美国重视这个问题,他通过过去在欧洲的关系,了解到有迹象表示德国可能已经开始动手研究了。西拉德找到了罗斯福总统的非正式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萨克斯对此表示支持。为了能够引起总统的重视,西拉德又找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给罗斯福的信上签了名。

1939年10月11日,萨克斯得到机会把信件呈递给罗斯福,疲惫的总统未加注意。第二天他们还有见面的机会,萨克斯彻夜未眠,终于想到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典故:在拿破仑时代,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曾经建议这位皇帝建立一支蒸汽机动力的舰队,以便在任何天气下都能在英国登陆,拿破仑因为对这种舰队闻所未闻而将富尔顿赶了出去。如果当权者能够对科学多一些了解的话,历史将会沿着完全不同的曲线发展。罗斯福被他说服了,美国的开始启动。初期对这个热衷的科学家,大部分来自欧洲,他们对一点深信不疑,即纳粹德国已经开始着手研制。

玻尔:的“双重生父”

2005年春天,为了纪念“世界物理年”而在北京一所大学里上演的一出科学戏剧惹恼了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物理史家、翻译家戈革发表了两篇文章指斥中国版的《哥本哈根》扭曲了玻尔的形象,体现出对物理史的无知。戈革对玻尔有着特别的感情,他认为玻尔对于现代物理的重要性,不在爱因斯坦之下。遗憾的是,玻尔的名字在中国不仅没有传扬开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名字所具有的荣光不仅被公众,也被诸多的物理学家所淡忘。

如果一定要给找出一位教父的话,玻尔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人选。1913年,玻尔提出了著名的原子理论,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为他赢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玻尔不仅从科学的角度为的诞生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也从精神上照管这个核物理的婴儿:在尚未试验之前,玻尔就指出,如果原子能掌握在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民手中,这种能量就会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如果它被滥用,就会导致文明的毁灭。战后他获得了美国首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奖。

玻尔有犹太血统,丹麦被德国占领后,他被困在了哥本哈根。玻尔的学生,德国原子能研究的核心人物海森堡在1941年秋天拜访了玻尔,他们谨慎地谈到了铀的分裂、核武器等等敏感问题。海森堡在战后被认定为德国核研究的领导者,1939年费米曾经想说服海森堡也到美国去,但海森堡拒绝了。

战后,海森堡和支持者辩护说,他在战争中表面与当权者和解,实际上则进行了积极的抵抗,即让德国的无限期拖延。但在戈革看来,这样的说法可以被上百个事实驳倒。“1941年,海森堡作为一个特殊的使者访问了所有被德国占领的国家,他当时已经是凯撒·威廉物理研究院的院长。在这样的气候下,很难想象玻尔和他之间有什么开诚布公的谈话。”作为《玻尔全集》的译者,戈革认为,这次谈话加深了玻尔对“德国的研究已经开始了”的印象。

1943年,知道研究所再也保不住了的玻尔终于出走了,英国空军把他安置在投弹仓里,像一件贵重物品那样运到英国,然后他去了美国。这时候研制的曼哈顿工程已经开始了一年多,尽管罗斯福总统在1939年10月就说过:“对此事要加紧办理。”但真正的大额拨款决议直到1941年12月6日才通过。

美国的理论物理学家费曼这时候也在曼哈顿工程区,他俏皮地说:“这里本来有许多大腕,玻尔来到洛斯-阿拉莫斯后,所有的人都成小人物了。”

但玻尔并没有给美国的带来什么新的推动力。在战后,惠勒回忆说:“玻尔来美国,不是帮我们制造,而是对使用的后果提建议来了。”

催产士:政治

除了奥本海默,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在1939年专心聆听了玻尔关于的演讲,他就是恩里克·费米。

费米是一个计算天才,在1945年7月,当人类第一颗试爆的冲击波抵达他的位置时,他抛洒出手中的纸片,并通过纸片被吹飞的距离计算出产生的威力,结果和仪器检测结果非常接近。不过他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1939年他举家搬迁到美国时,费米夫人由于寒冷提出要装挡风窗,费米计算后发现挡风窗对提升室内温度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于是没有装挡风窗。好几个月后,窗子还是装了,因为费米发现他上次的计算把小数点挪错了一位。

费米的反应堆

从玻尔的演讲现场回到家,费米对妻子解释其中包含的意义:“打碎一个铀原子,要用掉一个中子,然后设这个铀原子在裂变时,释放出两个中子,这两个中子将击中另外两个铀原子,分裂它们,这两个分裂的原子将发射出4个中子,如此继续下去,开始时我们仅需很少的几个人造中子来进行轰击,但最后这种反应会自发地持续下去,直到所有的铀原子都被分裂为止。”

但这还是一个理论,中子太轻,极容易被周围的随便什么物质吸收,空气和水,都可以轻易在它们撞击原子核之前捕获它们。同事和朋友加入进来,其中有利奥·西拉德,他建议用碳使中子的运行速度变慢,他们一起想到了一种设计,把纯石墨(天然碳)和铀分层堆放起来,高纯度的石墨可以预防中子逃逸。1940年,美国军方赠与他们6000元购买石墨,费米和安德森在实验室里把这些石墨砌成堆。

当石墨被堆到天花板之后,费米开始想把房间里的空气抽掉,因为还是有不少中子从空气中逃跑了,费米于是定制了一个巨大的铁罐。他的朋友赫伯特·安德森更加富有想象力,他向一家橡胶公司定制了一个正方形的气球,为此他不得不向橡胶公司解释正方形的气球同样能够飞行。

1942年的冬天,一个更大的被气球笼罩的反应堆矗立在芝加哥大学的网球场上。12月2日,在费米的指挥下,一根根吸收中子的镉棒被抽了出来,反应堆的辐射强度越来越高,它在按照人的意志释放出潜在的能量。

这个反应堆第一次运转成功大大鼓励了官方的士气。此时,曼哈顿已经正式启动了,莱斯利·格罗夫斯被任命为项目主管,他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在费米的实验尚未取得成功时,格罗夫斯就把建造反应堆的交给了杜邦公司。

在世界第一颗的制造过程中,许多项目都是这样超常地进行的。

与德国的竞争

1942年秋天,格罗夫斯和奥本海默在火车上第一次见面,格罗夫斯此时已经晋升为准将,而奥本海默经过康普顿的推荐,成为一个美国历史上最大实验室的主任。在1945年后,他们一个被称为“将军”,一个被称为“之父”。在奥本海默的提议下,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成为建造新实验室的地点。

1943年,奥本海默整整40岁,虽然已经颇有名气,但和玻尔或者康普顿这样的前辈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但奥本海默用他的文学素养和口才弥补了这一不足。曼哈顿罗织了当时在美国最好的一批核物理学家,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雇员很快超过1万人。

在同时期的德国,由于的自信已经胎死腹中。1942年6月,海森堡向德国供应部长报告说,从理论上来说,从反应堆内部获得爆炸物质是完全可能的。但德国在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后,相信他的闪电战可以征服世界,因此对于一切在6个月内拿不出成果的研究不感兴趣。

然而,美国人相信德国人已经开始了,这使美国感到他们必须加快速度。曼哈顿工程迅速膨胀到一个投入达20亿美元,雇员超过15万的人大工程,许多项目仅仅在理论上证明可行就匆匆上马。格罗夫斯回忆说,当时他曾和人开玩笑说,应该在国会山旁边买房子,以预备项目失败后在那里随时准备迎接国会的质询。

1944年8月,物理学家高德米斯和一个秘密小组来到巴黎,寻找德国研制进程的证据。到1944年11月,他们发现的证据已经足以说明,德国在原子能方面至少落后于盟国两年,德国没有能力生产出,甚至所需的原料。高德米斯对一位军官说,既然德国没有,盟国终于可以不生产了。军官回答令他很吃惊:“既然我们有这东西,我们当然应当利用它。”

1945年春天,曾经是美国的建议者西拉德再次拜访爱因斯坦,希望他在一份新的信上签字,这封信企图说服美国总统放弃使用。此前,1944年6月,玻尔曾经面见过罗斯福与丘吉尔,希望他们能在原子能问题上与苏联协商,达成世界和平的格局,而丘吉尔因此怀疑玻尔是共产主义的同情者。

这封信还躺在总统办公室的时候,罗斯福意外地去世了,杜鲁门成为总统,他读到有爱因斯坦签名的信了吗?从他的回忆录里一点也没有反映出来。

反对使用的风潮也刮进了洛斯-阿拉莫斯,许多参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始发起讨论和签名,但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格罗夫斯将军,却是在使用问题上立场坚定:“我一直把建议使用看成是我的职责。”

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停下来,德国投降后,洛斯-阿拉莫斯的工作节奏反而加快了。1945年春天,马歇尔将军指示格罗夫斯确定的投掷目标。目标不再是德国,而是日本。

惊天动地的降生

1945年7月16日凌晨5时30分,世界上第一颗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爆炸把方圆800米内的沙粒烧成翠绿的玻璃。无数的作品以史诗般的语言记载了这一刻。

每个目睹者的心情都各自不同。具有诗人气质的奥本海默霎那间涌上心头的是一句印度古诗: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卡尔松·马克想起了几个月前的一场争论,即爆炸是否会点燃大气层,现在看上去,那些火球似乎要吞噬一切。费米根据他洒下的纸条,大概估计出爆炸所产生的冲击相当于两万吨TNT。此前没有一个科学家估计到它的威力。

最初,科学家们订购了一个很大的钢罐,准备在钢罐内进行爆炸,以回收大部分贵重金属,同时防止爆炸物扩散引起污染。但临到试验时,这个厚度在6到14英寸之间的罐子被放弃了,因为核爆的威力即便低于某些人所估计的250吨的威力,也是钢罐所不能承受的。试爆后,人们发现爆炸中心的温度达到了1亿华氏度,相当于太阳表面的一万倍,如果那个钢罐还摆在那里,它会被瞬间气化。

早在一年前,格罗夫斯和奥本海默等人就商议决定,第一颗试爆的应当是内爆式(他们称它为“胖子”),以检测它复杂的内爆系统。在内爆式的内部是两个半圆球体,当球面合在一起,两个半球的铀重合在一起,就达到了发生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在球体的外面是烈性,在引爆时,先引爆外面的,然后由产生高温高压,刺激内部的球状钚。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原料不够,但后来却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在试验氢弹的时候,就先用点燃了一颗,然后再用点燃氢弹。

那个想出了自分裂方式的弗利士计算出了这个临界点,实现这一过程的不是自动机械,而是靠手工完成,试验因此充满危险,弗利士差一点因此死在洛斯-阿拉莫斯。

爆炸的结果很快送给总统,在波茨坦会议上,丘吉尔意识到杜鲁门突然变得更强硬了,在会上以更坚决地语气告诉俄国人,某些要求是不可能得到的。到了7月22日他才知道谜底,然后他和杜鲁门协商,决定告诉斯大林。

然而,斯大林的反应比较平淡,这让丘吉尔认为,斯大林根本没有理解他们的谈话内容。然而,一位叫斯米尔诺夫的俄国历史学家却这样记下了当时的情况:“斯大林从会上回来后,就当着我的面把杜鲁门告诉他的话,告诉了莫洛托夫。莫洛托夫立即说道:他这是在为自己抬高价码。斯大林笑笑说:让他抬吧,必须与库尔恰托夫谈谈加快我们工作的事情了。”

库尔恰托夫是苏联核的负责人。在间谍机关的帮助下,斯大林在7月20日或21日就获悉这个消息。回到莫斯科后,斯大林召开核紧急会议,曾经为诸多科学家所预测的核竞争开始了。

结束一场战争,开启一种恐怖

在1939年那封有爱因斯坦签名的给罗斯福的信中,有一个技术性细节,专家们估计太重不适于使用飞机投放。但到了1940年,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波音B-29重型轰炸机诞生了。

B-29超级轰炸机是二战中最大,也是最成功的轰炸机,它创下了多个轰炸机之最:载弹量 9 吨、航程 6,000 公里、能在万米高空巡航、极速600公里/小时。在B-29轰炸机出现之前,日美两国隔着太平洋,只能进行海上消耗战。而B-29出现之后,战局大变,美国掌握了制空权。

1943年9月,B-29 被选为载机。此时科学家们还无法确定的外形,所以B-29弹舱内安装了可以调节的 H 形桁架和装载释放系统。1944年2月28日,B-29 在加州慕洛克机场(后来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了模拟投放测试。到了8月,已经有46架B-29具备了投放能力。

与此同时,机组人员的训练也在紧张进行。这项特别由保罗·蒂贝茨上校指挥,他曾在欧洲和北非开过B-17,经验丰富,直接参与了B-29的试飞。

小男孩发威

一切都准备好了。1945年7月25日,杜鲁门做出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如果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就对日本使用。

美军最初的投掷目标达17个城市之多,格罗夫斯亲自负责挑选投弹目标,广岛最终被定为首选。广岛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而且是日本除京都外,当时未受美国空袭的最大的城市。

1945年8月5日早晨,有征兆表明,第二天将是个好天气。下午,提尼安岛,“小男孩”被水压梯举起安装到位。这颗的外壳由黑钢片制成,重达4400公斤,像“一个延伸长的鳍状垃圾桶”。“小男孩”被配备好雷达、计时器和气压计,然后被安装到轰炸机上,用链条固定。

6日零点,最终指示下达。

执行任务的“恩诺拉·盖伊”号共有20名包括地勤在内的机组人员。驾驶员是蒂伯茨上校,投弹手是费雷比少校,军械师是帕桑斯海军上校,电子技术军官是杰普逊海军上尉。庞大的轰炸机为银色,机翼长43米,机身上的名字闪闪夺目——Enola Gay,是以蒂伯茨上校的母亲命名的。

蒂伯茨提醒机组人员要使用护目镜。据天气预报称,广岛黎明有风,天气晴朗。由于要在凌晨2点45分出发,他们没睡好。2点27分,引擎发动,飞机负重6800千克,有点超重,但它顺利通过了两英里长的跑道。在塞班岛上空,帕桑斯和杰普逊爬进舱内完成的组装。上午8点50分,他们进入日本领空,高度为9500米,离广岛已经很近了。

广岛居民看到了两架飞机,但不以为意,街上有人在照常行走。广岛时间上午8点15分,由定时器和气压计扣动扳机,爆炸了。

在起飞之前,飞行员曾询问一位科学家,如何才能最快地离开投弹点,得到的答案是最大可能地急转弯,沿切线飞离目标。所以当在广岛上空1000米爆炸时,轰炸机已飞到11英里以外,但它如同被高击中一般摇晃并吱吱嘎嘎作响。

蒂伯茨回忆说,“广岛没有形成蘑菇云。它形成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一条细绳。它往上冲,漆黑漆黑的,有光亮和颜色,里面有白光和灰色,顶部就像折起来的圣诞树。”另一名飞行员将场景比作“燃烧黑色石油的锅”。

爆炸过后是死一般的寂静。接下来,地狱般的景象惨不忍睹:气温高达2980℃,爆炸附近的受害者瞬间蒸发,昏迷中的幸存者像梦游一样行走,他们被撕破的皮像破布一样在肉上垂着。木屋、公园、树在猛烈的爆炸中熊熊燃烧。河里漂浮着烧焦了的尸体。一刹那间,广岛这座城市不复存在了。

CCTV9 天气预报的主持人

秦方

性别:女

民族:汉

身高:173cm

血型:O型

出生地:重庆

特长:长笛 话剧表演

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

学位:文学学士(现研究生在读)

最爱的人:外婆

最喜欢的书:《荆棘鸟》

最喜欢的地方:山水一色的地方

最想做的事:细雨中散步

最喜欢的食物:烤红薯

关于人生: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荣辱不惊。

经历:高考文化综合成绩第一名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200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是在1999年的9月。那天是妈妈陪我来大学报到的日子。当我们从西客站出来的时候,看到不远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大楼。还记得当时我半开玩笑的跟妈妈说:妈妈,四年以后我就在那里工作了。

没想到四年以后,也就是2003年的夏天,我真的可以走进这座大楼了。我得知这个好消息那天正是我22岁的生日——我想这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了。

当我第一天走进新闻中心播音组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是李瑞英老师。她的热情和开放、接纳的态度让我提着的心放下了不少。后来,又陆陆续续从这个小小的办公室门口走进来好多“大腕”,我见一个就兴奋一阵。第一次看到满屋子都是以前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名人”,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真有意思,也挺可笑的,总之特梦幻、特别不真实。

找到真实的感觉是在我的节目当中。2003年9月15号,我第一天主持《文化报道》。从一开始,我就爱上了她,因为感动。我是一个非常善感的人,《文化报道》虽然是一个新闻节目,但其实很有人情味,那些画面、那些语言、那些旋律,常常打动我。其实一个人在被感动的时候,心里是很美很幸福的。哪怕会心潮澎湃、甚至会有想流泪的感觉,但是只要你还能被什么东西所感动,就说明你的内心是生动的,并且这颗生动的心能看到世界的美丽。我认为感情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用心去播音、而不仅仅是话语。我希望《文化报道》的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一种清新活跃的气息,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一种如阳光的明亮、开朗,水一样的平和与包容。

来到电视台,最亏的一件事就是把齐腰的卷发弄成了现在的样子,真是后悔莫及啊。耿萨曾戏称我为“小秃子”,播音组的女同事们也惋惜当初那个“小可人儿”如今也改造成“劳动妇女代言人”了。可是这里也的确给了我很多很多:播音组就像一个小家一样,并且总是充满了欢笑声,这里的成员给了我那样多的帮助和快乐;其实,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给予了我很多,所以我一直对生活报以一种感激的态度——我感激命运让我在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就有一个能学以致用的岗位,我珍惜每一次直播的机会。我感激观众对我的关心,珍惜你们的每一封书信和电子邮件,你们的“喜欢”是我最大的快慰。我感激《文化报道》的每一个兄弟姐妹,因为当我到岗时,你们早已到了,而我背着包回家的时候,常常能透过己方的玻璃墙看到你们编片子时专注的表情。我感激每天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是我生命中温馨的点滴。

天气预报里的韩国首尔到底是哪,汉城还是不是韩国首都阿。

韩国首都“Seoul”的中文名称2005年1月19日正式从“汉城”改为“首尔”,叫了这么多年的“汉城”,就要从中国的文件中消失了。

表面看来,汉城改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汉城市李明博说:中国人将Washington称为华盛顿、将London称为伦敦、将Moscow称为莫斯科,都是用与这些词的发音接近的汉语来标记的,只有Seoul仍按照古代名称将之称为汉城,这引起了很大的混乱。

这个理由有些牵强。中国中学的地理课本就明确告诉大家:韩国的首都是汉城,但凡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最大的麻烦是在学英文的时候,人们往往难以把Seoul与汉城对应起来,但这也不过是中国人自己的麻烦而已。

汉城改名为首尔,其根在民族主义。其实,类似的“去汉语化”举动在韩国已经进行了多年。在韩国,关于是否保留汉字、保留多少汉字的争端就从来没有断过,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12月21日,韩国决定将现行759项法律文本中混用的汉字标记方式全部以韩文取代。“去汉语化”的程度,与韩国实力的提高、与韩国***的风格、与韩国不同派别的角力,甚至与中韩关系,都息息相关。

令人担忧的是,汉城的更名,还可能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中国“软实力”的不足。自古以来受中华文化深刻影响的邻国更改了地名,说明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在西方文化面前进一步弱化。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力稳步上升,但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提升却远不能与经济实力匹配。东南亚的青少年可以为F4疯狂,可以崇拜香港的**明星,韩国的电视台也几乎每天都播放港台电视剧,但大陆文化产品在国外的影响力却相对不足。在亚洲,港台文化影响大;在全球范围内,许多人把日本文化当成了东方文化的代表。当年的中国是“上国天朝”,实际上是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到现在,我们只有先发扬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图创新,才能真正具备吸引力。

韩国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历史上受中华文化影响很大。然而在当今欧美文明盛行于世、占据主流的情况下,韩国摆脱或减少中国文化的影响、走文化独立的道路,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应对。中国的外交工作向来奉行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政策。一个国家给自己的城市改名,属于“内政”,自然不可干涉;但这个“内政”又要影响到中国的方方面面,涉外机构的文件、旅行社、教育部门等,都要做一系列变动,因而又似乎不是纯粹的“内政”。

对汉城的改名,中国首先应该予以理解:韩国以前曾是中国的属国,但现在两国是平等的伙伴。在理解的基础上,中国也应该支持。中国在执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政策,没必要在一个城市的命名上闹出不愉快的事情。

另外,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过分在意,反而是不自信的表现。正如我们没必要让人家把“Chinese”改为“Chinan(英语里面国名加“n”是褒义的称呼该国人,加ese含贬义)”,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Chinese”这个词变成褒义,变成令人敬重的一个词。在这方面,黑人应该受到尊重,最初他们被称为“Negro”,“Black”是贬义词,但他们在争取民权的过程中,理直气壮地告诉世人“我就是Black”,久而久之,“Black”成了褒义词,“Negro”反而成了贬义词。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城改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国实力的提升;中国人管“Seoul”叫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Seoul”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参考资料:

://.fyjs.cn/e.php?id=13426

关于一个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有非常多的,近因效应是其中的一个,是指人们在交际的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给人留下了印象,近因效应则是指某个人或者是某件事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总是在头脑里面占据一定的优势,从而使人对于这个人或者是这件事有了一贯的看法,一般情况下是在比较熟悉的情况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对于人或者是事的片面了解过于主观而臆断,使决策信息失真。

还有暗示效应,主要是指在没有对抗的一种条件之下,使用的抽象诱导以及含蓄的间接方法,对于人们的行为与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诱导人们按照某种方式去接受或者是行动的一个意见,使行为、思想以及暗示者的期望目标是相符合的。当然还有奖惩效应,也就是奖励与惩罚,对于学生行为来讲进行一种外部强化或者是弱化的方法,通过影响学生的一个自身评价,对于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奖惩造成的行为强化或者是弱化,被称为了奖惩效应。除此之外还有首因效应、从众效应等。

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的英文名字

美国America:

纽约 New York

洛杉矶 Los Angeles

芝加哥 Chicago

休斯敦 Houston

费城 Philadelphia

菲尼斯 Phoneix

圣迭戈 San Diego

达拉斯 Dallas

圣安东尼奥 San Antonio

底特律 Detroit

圣约瑟 San Jose

印第安纳波利斯 Indianapolis

旧金山 San Francisco

哥伦布 Columbus

奥斯汀 Austin

巴尔的摩 Baltimore

波士顿 Boston

华盛顿 Washington D.C

帕索 Paso

西雅图 Seattle

丹佛 Denver

夏洛特 Charlotte

沃斯堡 Fort Worth

波特兰 Portland

新奥尔良 New Orleans

Las Vegas

克利夫兰 Cleveland

奥克兰 Oakland

亚伯科基 Albuquerque

堪萨斯城 Kansas

弗吉尼亚 Virginia

亚特兰大 Argentina

萨加门多 Sacramento

奥马哈 Omaha

米尼亚波尼斯 Minneapolis

檀香山 Honolulu

惠科塔 Wichita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 Colorado Springs

圣路易斯 St. Louis

匹兹堡 Pittsburgh

圣塔安那 Santa Ana

阿灵顿 Arlington

辛辛那提 Cincinnati

欧洲Europe:

英国 England:

伦敦 London

多佛 Dover

剑桥 Cambridge

南安普敦 Southampton

利物浦 Liverpool

法国 France:

巴黎 Paris

里昂 Lyon

马赛 Marseille

尼斯 Nice

图卢兹 Toulouse

戛纳 Cannes

波尔多 Bordeaux

德国 German:

柏林 Berlin

慕尼黑 Munich

汉堡 Hamburg

汉诺威 Hanover

法兰克福 Frankfurt

瑞士Switzerland:

伯尔尼 Bern

苏黎世 Zurich

日内瓦 Geneva

比利时Belgium:

布鲁塞尔 Brussels

阿尔斯特 Aalst

哈塞尔特 Hasselt

保加利亚Bulgaria:

索非亚 Sofia

波兰 Poland:

华沙 Warsaw

捷克斯洛伐克Czech Republic:

布拉格 Prague

布拉迪斯拉发 Bratisla

瑞典Sweden: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兰德 Lund

哥德堡 Gothenburg

挪威Norway:

奥斯陆 Oslo

卑尔根 Bergen

芬兰Finland:

赫尔辛基 Helsinki

丹麦Denmark:

哥本哈根 Copenhagen

奥尔堡 Aalborg

荷兰Netherlands: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鹿特丹 Rotterdam

意大利 Italy:

罗马 Rome

米兰 Milan

拿波里 Naples

都灵 Turin

Venice

佛洛伦萨 Florence

西班牙 Spain:

马德里 Madrid

巴塞罗那 Barcelona

瓦伦西亚 Valencia

葡萄牙Portugal:

里斯本 Lisbon

波尔图 Porto

希腊Greece:

雅典 Athens

Australia:

悉尼 Sydney

墨尔本 Melbourne

堪培拉Canberra

布里斯班Brisb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