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历史温度

2.内蒙古气温有多低?

历年来鄂尔多斯市最低气温_鄂尔多斯历史最高温度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概况:

一、区域条件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54″–39°23′50″,东经108°17′36″–109°40′22″。东北部、北部与伊金霍洛旗、杭锦旗接攘,西北部、西部与鄂托克旗交界,西南部与鄂托克前旗毗连,南部与陕西省靖边县、横山县为邻,东部与陕西省榆林市相依,东北部分地段与陕西省神木县相靠。全境东西最宽处104公里,南北最长处194公里,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所在地达布察克镇,位于旗境内中部,北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450公里,南距陕西省省府西安500公里、西距宁夏回旗自治区首府银川市400公里、东距山西省省府太原市420公里。乌审旗处在晋陕蒙宁四省的结合部和中心区。

二、自然环境条件

乌审旗是鄂尔多斯高原的组成部分,处在毛乌素沙地的中心腹地,因此高原沙地是该旗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渐度倾斜,海拔一般在1100—1400米之间。乌审旗又处在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结合区,有波状黄土梁和沙土梁,有剥蚀堆积形成的沙丘、内陆湖、冲积湖平原,从而形成梁、滩、沙丘相间分布的基本地貌状况。

乌审旗属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受蒙古高压影响极大,西北冷空气控制时间长,降水少,干旱多风,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无霜期偏短。年降水量350—400毫米(南部略少于北部),第三季度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年蒸发量约2592毫米。无霜期140天—150天。年平均气温6℃–8℃,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7℃和零下33℃;7月平均气温22℃,1月平均气温–9.4℃,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1℃–23℃,最大日较差14℃。平均年日照时数2860小时,积温年均值为26.21℃。

乌审旗南部有无定河、纳林河、海流图河、白河等4条较大的河流,均为黄河一、二级支流,无定河为黄河一级支流,流经南部80公里,流域面积2060平方公里。境内共有大小湖泊56个,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境内地下水储量丰富,分潜水、承压水两大类型,可开采储量37335万立方米。

乌审旗分布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高等植物69科、24属、408种,植物中禾本科、菊科、豆科占的比例较高,共94属、149种。全旗各类有林面积19.35万公顷。野生经济植物中,药用植物有229种、60科,野生含油植物10余种,食用野生植物2种,盆景制作常绿灌木沙地柏1种。在独特的气候和沙地环境中,主要生长着沙蒿、沙柳、沙柏为代表的沙地植物特别茂盛,在滩地和沼泽地生长着草坪、芦苇、蒲草、芨芨草为代表的多种优质牧草。整个乌审旗草原的地表覆盖度达到80%左右,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很高观光价值的沙地疏林草原。

三、社会文化条件

乌审旗从公元19年(清顺治六年)建旗至今已有356年的历史了。今天乌审旗,拥有115平方公里的面积和948人口,下辖1个苏木、5个镇。乌审旗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35000年前,中国北方三大人类文化之一的“河套人”就发祥于乌审旗境内,孕育了举世闻名的萨拉乌苏文化。自从汉唐,一至到宋元为止,整个鄂尔多斯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乌审旗范围内。十六国时期,匈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其国都统万城就在乌审旗境内;北朝、隋唐的夏州治所就在统万城,而且唐在此又建立夏州节度使,夏州都督府管辖夏、银、绥、宥等州。唐未宋初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担任定难军节度使,治所住在统万城,后来李继迁父子主要以夏州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西夏王朝;元朝在今乌审旗境内设置仅次于行省的察罕脑儿宣慰司都元帅府和行枢密院,而且元世祖忽必烈的三儿子安西王座镇察罕脑儿。元朝灭亡之后,乌审旗为北元鄂尔多斯部长期居住地,1635年蒙古鄂尔多斯部归附后金,清19年置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俗称乌审旗,隶属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部,做为蒙元时期的宫庭部落,从古至今最完整地保留和传承着蒙古民族民俗文化,其祭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礼仪文化、婚丧嫁娶、歌舞等,在整个蒙古民族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得到公认。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在蒙古历史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鄂尔多斯文化圈中乌审旗成为该文化的核心区,蒙古三大经典历史文献之一《蒙古源流》作者萨冈彻辰是乌审旗人,蒙古文学世匠贺希格巴图也是乌审旗人,更可喜的是乌审旗蒙古人至今保留着能歌善舞,赋诗诵词的文化传统,成为文化人才最多和向外输送文化人才最多的旗县。

乌审旗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旗,席尼喇嘛领导的“独贵龙”运动起源于乌审旗,成为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武装推翻封建政权的道路具有划时代意义。乌审旗也是中国***在鄂尔多斯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第一个党小组和建立第一个县级党组织的所在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全自治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

历史是旅游业的根,文化是旅游业的魂。乌审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乌审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3年以来,乌审旗委、旗政府提出“以建设民族文化大旗,拉动乌审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构想,明确了大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农牧业基础产业、文化旅游朝阳产业、城镇建设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成为在全市范围内第一个将文化产业提高到了与工、农、牧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四、社会经济条件

乌审旗境内的矿产资源丰富,现发现的主要矿产有:盐、碱、芒硝、天然气、石油、泥炭、方沸石、紫陶土、膨润土、白垩土、石英砂等。长期以来乌审旗以农牧经济为主,工业起步于70年代,现已成为乌审旗的支柱性产业,逐步由“一枝独秀”的天然碱化工向天然气能源、有机化工和天然碱精细化工拓展转变。特别是进入“九五”未期以来,随着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乌审旗工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长庆第二净化厂、第三采气厂、第四净化厂、长呼管输工程、伊化甲醇厂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以风积沙浮法生产微晶玻璃、方沸石综合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苏里格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并被确定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改革开发以来,乌审旗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亿元,较上年增长26.7%,其中一产4.1亿元,较上年增长26.7%;二产10.6亿元,较上年增长43.2%;三产4.3亿元,较上年增长13.2%,三大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25.8:50.9:23.3调整为2004年的21.6:55.8:22.6。财政收入完成1.9亿元,较上年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00元和4200元,较上年增长1347元和765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较上年增长31.4%。

乌审旗今后的工作设想是:到2005,GDP达到3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000元和5000元。到2010年,GDP达到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和10000元,四项指标人均占有量进入全市前列。

五、区域交通条件

没有现代交通就没有现代旅游。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乌审旗和周边区域交通有了空前的改善。乌审旗的公路建设成就巨大,目前共有四条公路从旗政府所在地达布察克镇呈放射状与周边连接,与经过乌兰陶勒盖镇的乌——榆(林)公路、乌——察(汉淖尔)公路,构成了以达布察克镇为中心的公路辐射网络,北部经过浩勒报吉乡的巴新线、南部由榆林到纳林河第二净化厂的公路等,都构成了辅助性的公路构架。省级、旗县级公路逐步实现高等级化,通乡苏木和周边重点进出口公路实现黑色化,通村、嘎查公路实现网络化,已经形成点线衔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全旗现有公路里程2095公里,截至2001年底,全旗共有班线客车60辆,营运路线60条,旅客乘降点120个,完成客运量10.95万人次,日均客流量300人次。

旗委、旗政府和旗交通局还积极争取资金,投入1890多万元进行了旅游专线的建设。全长22公里的敖河线(河南乡境内的红境滩至大沟湾)油路以及巴图湾至统万城油路都已于2004年10月竣工,这两条旅游专线的建设标准均匀为平原微丘区三级油路。旅游专线的开通,为开发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巴图湾旅游区、统万城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开辟了通道,为拉动该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2010年,全旗公路总里程力争达到100条共2000公里,其中油路30条共1000公里,一级公路3条420公里,二级公路6条300公里,所有苏木乡镇油路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所有嘎查、村全部通等级公路,其中50%通四级以上油路,30%通三级砂石路,20%通三级粘土路,100%的农牧业社通公路。随着乌审旗天然气工业和化工工业的迅猛发展,连接210国道和307国道的高等级(一级)公路即将兴建,该公路自北向南纵贯全旗境内,将极大地改善全旗的交通状况。

乌审旗周边的高速公路正在快速建设之中;乌审旗南界有银川至靖边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东界有东胜至榆林的高速公路年内将建成通车,北界有东胜至石咀山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西界有达镇至鄂托克乌兰镇和达镇至鄂前旗敖勒齐镇的等级公路早已建成通车。

铁路建设有了新亮点,2005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发文核准批复了内蒙古自治区东胜至乌海铁路项目,项目总投资为23.8亿元,建设期2.5年,该铁路将从乌审旗北部呈东西向横穿,从而结束了乌审旗不通铁路的历史。2005年,东胜至石嘴山铁路建成后,将穿越浩勒报吉乡,境内总长27公里,浩勒报吉乡将成为一个中型货运中转中心。到2010年,全旗力争建成2个二级以上的开放站。

乌审旗的东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个飞机场,榆林机场距离达镇90公里,可起降中型飞机,已开通北京、西安的航班;鄂尔多斯机场正在建设之中,2006年正式起用,距离达镇160公里,届时将开通呼和浩特、北京、太原、西安等航班。这两个机杨完全可以成为乌审旗的对外空港。

内蒙古历史温度

不冷。

根据天气网查询得知,鄂尔多斯10月份的天气比较凉爽,平均气温在4℃-15℃之间。具体来说,鄂尔多斯10月份的最低气温在4℃左右,最高气温在15℃左右,同时,10月份晴天较多,约为18天,阴天较少,约为9天,雨天也较少,约为4天。

鄂尔多斯市,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908元,著名景点成吉思汗陵、响沙湾、鄂尔多斯草原、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水镜湖等。

内蒙古气温有多低?

1.内蒙古的冬天冷吗

内蒙古东部较冷,尤其呼伦贝尔根河市,西部相对来说不是太冷,比如呼和浩特。呼伦贝尔牙克石市,伊图里河镇。海拔733米.1月平均气温-31.3.这里的冬天是很恐怖的,早上的温度常在-36度以下,空气都开始凝结成雾,历史最低温度:-52度。

1、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西里尔蒙古文:?в?р Монгол)或“内蒙”,自治区首府为呼和浩特,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2、内蒙古自治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地级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县级市);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7个县,11个盟(市)辖县级市,23个市辖区。

2.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

地理环境,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的南缘,在北纬45度左右的黄金奶源带。

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为温带草原气候向西北过渡到温带沙漠气候。是黄河中游流经的区域。

历史文化:内蒙古地区在比较早的时期属于匈奴的殖民地,时常与中原发生战争,后来辽人,金人都在此区域生存,金人之后才算是比较接近现代我们所看到的蒙古人,著名的历史事件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到清朝土尔扈特回归祖国。风土人情: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致使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情感像草原一样奔放,最常见的习俗是给客人献上蓝色的哈达,著名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

3.内蒙古一年之中的天气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0万平方公里;人口2326万;以蒙古族和汉族数量最多,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全区分设7个盟,辖5地级市;其下又辖15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头、乌兰察布、乌海、海拉尔、通辽等为区内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称内蒙古高原。主要山脉有大 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有呼伦湖、贝尔湖 等著名湖泊,黄河流经本区西南部。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域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短冬长,较为干冷。年均气温一1~10摄氏度;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草原面积居全国前列,大兴安岭林区木材蓄积量较大。

内蒙古工业在建国后发展较快,以采矿、冶金和稀土工业为骨干,毛纺、森工、机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发展。本区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牧区草场肥美,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细毛羊均为著名畜种。农区集中于河套平原与东南部丘陵谷地,出产小麦、莅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经济作物。

草原盛会一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德力格尔玛》等;情歌,如《韩秀英》、《达古拉》、《金叶玛》、《北京喇嘛》等。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

4.内蒙古五地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

7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通报称,目前内蒙古近八成面积都在33℃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捱过,其中全区有五地气温突破极值。

热浪依旧,高温持续接近人体的承受极限。 据内蒙古气象局监测资料显示,这五地分别为内蒙古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鄂尔多斯市乌审召和鄂尔多斯市伊克乌素,新的高温记录分别为41.1℃、39.1℃、39.4℃、37.6℃、39.7℃。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人打趣说,这样的热浪是要到冰箱里避暑的节奏。尽管这是玩笑话,然而当地却有个别民众躲到菜窖或地下室里享清凉的新鲜事。

在过去的两周中,中国北方草原内蒙古自治区正式进入“烧烤”模式,走在大街上不多久,就会在强烈日光照射下感觉到胸闷、头晕,这也迫使很多人“宅”在家中或办公室里。 进入伏天后,内蒙古的“烧烤”模式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气象部门预计,受暖高压脊持续影响,未来一周内蒙古地区将持续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西部地区最高气温在37℃以上,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40℃以上。 高温天气,还是需要注意避暑的。

5.北方的冬天历史最低气温是多少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的免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50.1℃的温度,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而在1969年2月13日漠河终于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实际上在珠峰地区是完全有可能出现比它更低的温度的.例如根据珠峰脚下定日气象站短短9年的无线电探空观测资料(每天仅观测两次),在海拔9000米高度上已经出现了-61.4℃的低温.可见,如果珠峰上有气象站的话,那么我国极端最低气温的桂冠是有可能让它取得的。

1月6日受寒潮影响,内蒙古大部气温猛降,多地最低气温刷新低。7日白天,内蒙古大部仍有阵风6~7级,气温仍在低位,天寒地冻。据内蒙古气象部门预计,8~9日两天,内蒙古大部是晴间多云天,气温开始缓慢回升。

监测显示,6日,全区多地最低气温刷新低,局地破极值。其中,呼和浩特气象站在当日9时出现零下27.2摄氏度的最低气温,达到近35年来的最低气温值;

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最低气温零下34.5摄氏度,为近40年以来气温最低纪录;锡林郭勒盟大部出现零下35摄氏度以下低温天气,太仆寺旗最低气温破历史极值。

扩展资料:

内蒙古零下30度西红柿能砸铁钉

最近几天,多地刷新低温纪录,各种泼水成冰、如置身冰箱的场面接连出现。

1月6日,在内蒙古包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温度达-32.7℃。

当地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做了一系列科普小实验来形象揭示寒潮来袭后气温有多低,比如在户外,煮好的方便面还没等到夹进嘴里,十几分钟结冰立了起来;西红柿冻得僵硬,甚至可以用来在木工板上砸铁钉,而西红柿却完好无损;两只鸡蛋互相对磕,都没有破碎等。

有网友留言表示,这太有画面感了。

潇湘晨报-内蒙古气温“寒彻骨”多地刷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