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启动一级防汛应急响应,此次四川的洪水有多严重?

汉中气温查询15天查询_汉中气预报查询一周15天

“前段时间1公斤西红柿批发元钱了,比往年高出了好几毛,黄瓜、茄子也都涨了。”朱雀批发市场的菜贩夏某告诉记者,因雨水多,本地菜长得不好,外地菜来西安的也少,所以价钱就起来了。

西安市西稍门某小区的单元楼门口,最近都贴上了防蟑螂的告示。住在低层的一些业主称,几个月来厨房下水道里经常会爬出一些蟑螂,蟑螂很脏又很恶心,却很难根除。

西安市疾控中心在对全市病媒生物情况监测中,还发现了一种叫褐斑大蠊的蟑螂。这种蟑螂主要分布在闽、粤等地,北方罕见。随着它的出现,南方地区常见的蟑螂品种几乎全在西安出现了。

蟑螂喜湿润,是南方梅雨季节里常见的害虫。今年夏季古城蟑螂的肆虐,让很多人感到西安的天气忽然有了点南方的味道。

暴雨从何而来

在今年陕西人的印象里,雷电、大风和冰雹也较往年剧烈许多。陕西省防雷中心统计,仅9月4日凌晨到当日下午3时,西安就闪电107次,全省竟达到了1085次。受这些强对流天气影响,各种灾害接踵而至。7月至9月,陕南汉中、安康、商洛先后受灾,关中一些地方也灾情严重。

如西安旁边的高陵县,十多个小时降雨,降水量就达到了119.6毫米,城内最深处积水120厘米,成为该县自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这次强降雨还造成了全县90%的秋田受灾,1444栋日光温室大棚塌陷,474间房屋倒塌,5822棵大树被吹断或刮倒,一些村落还出现了停电或自来水无法供应……。

“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都属于强对流天气,今年夏季气候的反常,主要是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比较集中。”陕西省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杨文峰说。

今年40岁的杨文峰研究气候已有16年,曾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感受,他觉得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了。

所谓强对流天气,“就是以空气强对流运动为动力,形成巨大积雨云所产生的天气”,杨文峰说。当空气急速受热后,会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当气流上升、下降达到一定速度时(10米/秒),就是强对流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积雨云就会形成强降水等天气。

“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受天气系统和气候背景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张弘说,我国今夏降水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的结果。“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大气环流系统,它输送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到内地,在大陆与冷空气交锋后,极易形成降水。”

“今年7月,副热带高压在我省表现较强,盘踞时间也长。受它的影响,对流层(降水、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都在此层形成)上面冷,下面热,空气结构也不稳定。从东南亚过来的暖湿气流,不断在我省上空遇到从新疆、内蒙古来的冷空气,雨水就会比较集中。”

张弘说,局部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白天地面受太阳辐射强,空气中能量快速积累,以致到晚上达到极致。热空气上升过程中自身温度不断降低,如果遇冷或受晚上气温降低的促发,很容易促使能量在短时间内高强度释放,也会造成强对流天气。

“从大的背景来说,强对流天气受全球整个气候变暖的影响。由于气候变暖影响到了整个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变化,就势必造成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张弘说。在全球温暖的气候情况下,水分蒸发加剧,大气环流循环加快、强度加大,在输送到一些山区的时候,也易受地形刺激形成强对流天气。“像陕南处于巴山地带,受地形影响就会出现强对流天气。而8月8日、9日的关中大暴雨,则是从孟加拉来的暖湿气流突然遭遇南下冷空气发生的。”他说,这种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

西安是否会变成“南方气候”

既然强对流天气具有易突发性、时间短且局地性强的特点,那么,为什么今夏古城总会出现“晚上下雨,白天放晴”的南方天气特征?在不久的将来,古城西安会不会过渡到“南方气候”?

在很多人印象中,西安下雨大多是在白天,而且,一下至少一两天。可今年夏天,晚上那么强烈的雷阵雨、暴雨,往往到早上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放晴了。

杨文峰解释说,早上之所以不再下雨,一方面是因为大气积累的能量,经雷阵雨、暴雨快速释放已经衰竭;二是早上温度低,新能量还没有积累完成——“不过也有能量积累特别大,到次日白天还在继续下雨的情况”,他说。

由于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比较突然,强度也大,气象预报人员根据以往天气规律及预报经验已很难做出最及时、准确的预报。因此,对今夏的气象预报,工作人员颇有压力。

“天气异常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但这个累积常常是‘迅雷不及掩耳’。”陕西气象台天气业务研究室主任吴林荣说。

吴林荣以前也作气象预报工作,而目前主要进行预报业务研究。他说,针对强对流天气的不确定性,气象人员必须全天24小时密切监测天气变化。

陕西省气象台短时预报科科长张科翔说,天气预报的常规流程是:值班预报员根据气象卫星、雷达以及地面观测站传回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然后做出气象结论,传给首席预报员;如没有问题,就通过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发布。

“而强对流天气往往会在2小时或6小时之内发生,短时预报就要求很快,这种短时预报现在是以手机短信送出的。”张科翔说,这种短信主要是发给党政机关的领导和一些对天气有特殊需求的单位,以便他们及时对即将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做出应对。

“最忙的时候,一边要盯着屏幕上的卫星云图,一边还要观察多普勒雷达回波图的变化,同时,还要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及时通知即将发生暴雨天气地区的气象部门。”张科翔在9月3日晚至次日凌晨,曾先后发出了三份短时暴雨警报,对眉县、淳化、户县等地发出警报,两小时后暴雨天气如期而至。

目前全省有5个雷达站,97个常规观测站以及数百个自动站、加密站。但这还不够。随着宝鸡雷达站的建成,未来陕西省还将建1800个地面观测站,这样一来,监测天气的“网”密了,预报的准确率才会更高。

对西安是否会变成“南方气候”的疑问,陕西省气象台的专家未给出结论。不过,他们认为,尽管今夏西安很湿润,也有一些南方天气的特点,但天气不是气候,而且不能说今后一定会过渡到南方气候上去。

“从2003年开始,陕西的气候出现了‘准三年周期’的天气变化规律,也就是每隔一年,就会出现异常天气。如2003年后,2004年就平稳一些。2006年稍好,2007年就出现了异常,不过目前观测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是否‘准’三年周期,到底以后怎样一个趋势,还待进一步观测。”杨文峰说。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原副总工程师常星源,13年来一直在业余时间观测降水量变化。“今年1月到9月8日的降水量是605毫米,比去年688毫米还要略少一些,只是今夏降水比较集中,给人印象深。”已经70岁的常星源认为,尽管自1995年以来西安的降水量呈缓慢增多的趋势,但总体上差别并不很大。“如果仅从降水说西安会变成南方气候,显然不科学。”

天气异常从暖冬开始

然而,今年的天气异常并非是从夏季开始的。在7月以前,就已出现“征兆”。“今年是仅次于1998年的第二个暖冬,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尤其今年2月,气温偏高达3℃到6℃。”

杨文峰说,2007年1月到6月全省各地气候也是异常的。如暖冬之后,3月份出现了严重的“倒春寒”天气,4月至5月旱情严重,这些都异于往年。

异常的暖冬致使麦田里的麦苗疯长。而这样,势必造成土壤养分的过分消耗,对其后期生长不利。同时,年初温度高,植物抗冻能力小,病虫害也比较严重,这对以后也会有不良影响。

随着4月上旬至6月下旬降水持续偏少,渭南、商洛、铜川、榆林等地出现严重干旱。而在国内,北京2月份创出了184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16℃,这是167年来北京冬天的最高温度。而在我国最北的黑龙江,则经历了1951年以来的最暖冬季。“从2003年以来,全球气候便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这些异常主要来自全球气候变暖。”杨文峰说,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我省异常天气的一个大的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温度升高,蒸发加快,冷空气南下受阻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环流系统发生变化。而大气环流系统的改变,使很多地方的气候发生了异常。专家称,造成全球变暖最主要因素是人类的活动。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

“目前各国都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杨文峰说,大自然中一些反刍动物也排放甲烷,植物中水稻也会释放一些。不过这些对大气影响不大,最主要的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排放,如人类的农业、工业活动、城市化以及砍伐森林等。

有资料显示,20世纪是过去一千年中最暖的一百年,而20世纪后期的20年又是上个世纪100年当中最暖的20年。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加剧,不断增加的热量不仅造成气候更剧烈、更频繁地变化,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强降水与大旱并存;冰川、积雪的融化加快,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扩大,河流改道、干涸,湖泊萎缩以至消失——当暴风雨、暴风雪、热带风暴更加频繁迅猛的时候,**“后天”中的严酷天气也许就真的快要到来了……

四川启动一级防汛应急响应,此次四川的洪水有多严重?

地图可以识别在某一位置上有什么东西。在地图上,指向图上任何位置,都能够知道这个地方或对象的名字以及其它相关的属性信息。

地图可以标明你所处的位置。如果你的地图可以实时地输入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数据,你就能看到你在哪里、以多快的速度在旅行并且你的旅途目的地在何方。

地图可以让你识别用其它方式不能体现的空间分布、关系和趋势。人口统计学家通过比较古今的城区地图,可以支持公共决策。流行病学家通过把罕见疾病爆发地点与周围环境因素相关联便可以找出可能的病因。

地图可以将不同来源的数据集成到同一地理参考坐标系中。市政府可以将街道分布图与建筑布局图结合起来以调整市政建筑结构;农业科学家可以把气象卫星影像图与农场、作物分布图结合起来,以提高作物产量。

扩展资料:

地图的特征

1、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特殊的数学法则包含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和地图定向三个方面。

2、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地图上表示各种复杂的自然和人文事物都是通过地图语言来实现的。地图语言包括地图符号和地图注记两部分。

3、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4、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地图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必须准确地反映它与客观实体在位置、属性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5、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缩小了的地图不可能容纳地面所有的现象。

6、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地图表现的客体主要是地球。地球上具有数量极其庞大的,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信息。只有透过完整的符号系统,才能准确的表达这种现象。

百度百科-地图

四川启动一级防汛应急响应,此次四川的洪水有多严重?

现在降水量普遍比较大,有些地区因为降水量比较大,已经出现了洪涝灾害。因为现在正是夏季夏季的时候降水量就是非常大,而且我国是温带疾风性气候,这个疾风性气候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夏季的时候会从海上进入一股非常湿润的气流,这股气流会携带大量的水气,在进入陆地以后就会形成降水。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非常大,因为这些降水首先在南方地区其次进入南方以后,会逐渐的向北向西逐渐扩展,再扩展的过程中,遇到比较寒冷的气流就会形成降水。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区降水量比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四川地区的地形还比较特殊,因为四川是一个盆地的地形。也就意味着四川的4周是比较高的,但是它的中间是比较低的,所以周边山上的水会逐渐从山上流到盆地中心。而且四川周边有很多比较高大的山脉,这些山脉上的水又会逐渐的流到低洼的地区,从堤坝的地区就会形成积水区,这些进水区如果逐渐扩大的话,还会伴随着山洪和泥石流等一些灾害。

所以说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且,如果要是一些比较低洼地区的居民建议大家及时的撤离,因为在那种地区可能情况比较复杂,随时有可能会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的灾害,而且等到洪水来的时候,逃避的时间就比较短,有可能就会影响到大家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所以我觉得这种情况的发生和降水是有直接关系的,但是因为降水量还在持续增加,所以这种洪水的风险一直在增加,要想要遏制住这种风险的话,需要等到降水量少了以后才能够有所缓解,因为现在的降水量就是这种实际情况,所以要想阻止的话也非常的困难,只能够做的就是及时的转移自己的财产和人口,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只有把这些东西做好了,才能够及时的减少当地的损失,有一些农业可能受到影响比较大,因为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有的时候比较旱,所以产量就会减少,有的时候比较涝就会造成洪涝灾害。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农作物,可能已经快到了成熟的季节,如果遇到这种降水的话,就会影响到它的正常生长,最后导致作物绝产或者减产。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点赞关注,我将会和大家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