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慕尼黑五月气温

2.《自然》评选改变科学的10个计算机代码项目

3.什么叫皮划艇静水

4.德国慕尼黑的天气,物价怎么样?

5.初一地理下学期的每小节的知识点归纳和每节的感悟(感悟要600字).说闲话的别来

6.华南理工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德国慕尼黑现在时间_德国慕尼黑预报一周

华为手表musb19是哪一款

华为手表MUSB19是华为MateX手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华为手表MUSB19是华为MateX手表,是华为在2019年发布的一款智能手表,它具有许多功能,包括GPS导航、心率监测、支持NFC支付、运动追踪和智能语音助手等。

虎嗅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智能手表也不是最近才发明的。

关于AppleWatch的讨论正酣,一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和创业团队也在打智能手表的主意。

回顾下智能手表的发展历程,正是时候。

本文转自网易科技,原标题为《买买买!智能手表的风流史》,虎嗅编辑后发布。

苹果公司在最近召开的春季发布会上公布了AppleWatch的细节信息以及具体的上市时间,与iPhone和iPad一样,尽管AppleWatch是史上最受关注的新款智能手表,但苹果却并不是首家推出此类产品的厂商,而已经推出多款智能手表的三星和索尼也不是。实际上,首款智能手表要追溯到1927年,同时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已经出现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热潮。

这里结合外媒的报导,盘点了智能手表发展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19款重要产品,正是有了这些产品的存在,才让AppleWatch的成功成为一种可能。

(1)PlusFour腕上路线指引器

发布时间:1927年

产品简介:早在上世纪的20年代,GPS还没有出现,但这款最早的“智能手表”仍然能够帮助佩戴者识别从A到B的具体路线,当然,其所采用的不过时间一个插槽式地图盒放置在手腕上,通过旋钮来手动调节要显示的内容。尽管这款无法显示时间的“手表”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它的功能也确实非常有针对性,同时用户完全不用考虑它的电池续航时间。

(2)Pulsar电子手表

发布时间:1972年

产品简介:知名美国手表品牌汉密尔顿(Hamilton)在1972年(一说1971年)推出了世界上的首款数字式电子手表Pulsar,这款手表的表面镀了一层18K黄金。Pulsar配备了一个LED屏幕,同时在查看时间时需要按下机身上的按钮。这款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电子手表要价2100美元,基本上也算是价格不菲了。

(3)精工电视手表(TVWatch)

发布时间:1982年

产品简介:这款手表曾经在第13部007**《八爪女》(Octopussy)中被詹姆斯·邦德佩戴,而它“智能”的地方在于通过连接一个适配器和一个接收盒,可以同时在屏幕上方显示时间,而在下方显示颗粒感比较强的电视图像,所以这款在当时要价500英镑的手表实际上更像是一款能够戴在手腕上的显示器。

(4)精工Data-2000智能手表

发布时间:1983年

产品简介:这款手表能够存储备忘录(尽管只有两条)和日历,同时还可以充当计算器使用,当然此时你需要使用配套的键盘才能实现。日本手表厂商精工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多款智能手表,除了Data-2000之外,同年精工还推出了UC-2000、RC-1000、MemoDiary和UC-3000等智能手表产品。

(5)Sinclair腕上收音机

发布时间:1985年

产品简介:英国的Sinclair公司曾经凭借一款名为ZXSpectrum的8位个人电脑获得巨大成功,随后该公司联合美国手表厂商天美时(Timex)研发了一款比较奇葩的腕上收音机,这款产品由液晶手表、压电扬声器和FM调谐器三个独立部分组成,同时还有一个内置在卡扣上的电池仓。由于当时恰逢Sinclair公司遭遇财务危机,这款手表并未走过原型期就被公司叫停,当时仅生产了11000块。

(6)精工MessageWatch智能手表

发布时间:1995年

产品简介:这款手表已经颇有智能手表的范儿了,不仅能够显示来电者ID(通过FM调频信号),同时还支持体育比赛、股票价格和天气预报等信息更新,这些功能与如今的GoogleNow比较相似,只不过它出现在20年前,同时其屏幕也不过是一块非常普通的单色屏幕。

(7)百年灵紧急求救腕表(EmergencyWatch)

发布时间:1995年

产品简介:瑞士手表品牌百年灵(Breitling)的这款腕表可以在90海里范围内发送紧急求救信号,让救援人员确定遇险对象的所在位置,该手表曾在2003年帮助两名英国飞行员顺利脱险(其所驾驶的直升机在南极区域坠毁)。2013年,百年灵对该产品系列进行了更新,发布了EmergencyII,售价9000英镑。

(8)Linux腕表

发布时间:1998年

产品简介:“可穿戴计算之父”史蒂夫·曼恩(SteveMann)在1998年打造了首款由Linux驱动的智能手表产品,IBM在两年后生产出了这款手表的原型机。“这款手表被设计用来与电脑、手机和其它无线设备进行无线通讯,同时,该手表还具备查看电子邮件和直接接收寻呼机类信息的功能,”当年的材料这样写道,“未来该手表还将配备高清屏幕,同时支持应用程序的安装和运行,此外还能充当互联网服务的接入窗口,包括最新的天气信息、交通状况、股市变化、体育比赛结果等等。”看到这里,或许你就知道曼恩为何被成为是“可穿戴计算之父”了。

(9)FossilPalmPilot智能手表

发布时间:2002年

产品简介:美国时尚生活品牌Fossil最近透露称要重新进军可穿戴市场,计划联合英特尔推出智能手表产品。该公司曾在12年前推出过一款名为PalmPilot的智能手表,该手表曾在2002年荣获当年的Cox展会“最佳产品”奖项,PalmPilot配备了分辨率为160*160的屏幕和2MB的存储空间,同时还内置了多款Palm应用,包括地址薄、记事本、待办事项和计算器,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这款手表的操作系统采用了可视化风格,这也是该产品的一大亮点。

(10)微软SPOT设备

发布时间:2003年

产品简介:最近有传言称微软目前正在研发一款全新的可穿戴设备,但在十多年前,微软已经就已经在联合西铁城、天美时、Fossil和松拓等手表厂商联合研发了采用“智能个人对象技术”(SmartPersonalObjectTechnology,简称SPOT”的设备,不过微软在2008年叫停了该项目,而其所提出的每年59美元的服务更新订阅费也并未真正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11)佳明ForerunnerGPS腕表

发布时间:2003年

产品简介:美国GPS厂商佳明在GPS运动腕表领域一直位居前列,该公司早在10多年前就推出了手表产品,初代Forerunner腕表虽然看起来相当笨拙,但是却已经具备了测量速度、距离、步幅和热量消耗等功能,这也为以后的Forerunner系列腕表的强大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这款产品的电量由两节AAA电池供应,可以持续使用14个小时的时间。

(12)Nike+Fuelband运动手环

发布时间:2012年

产品简介:毫不夸张地说,Nike+Fuelband运动手环是一款取得巨大成功的可穿戴产品,它可以追踪佩戴者一整天的活动情况,同时还支持蓝牙同步功能。2013年耐克还对该产品进行了更新,加入了环境光功能,方便佩戴者的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查看相应地信息。不过可惜的是,耐克在2014年年初解散了Fuelband硬件团队,转而关注软件应用服务。

(13)索尼SmartWatch智能手表

发布时间:2012年

产品简介:初代索尼SmartWatch智能手表实际上是Xperia智能手机的配套设备,该手表运行一个变种的Android,配备了1.3英寸的OLED屏幕,这款产品在当年深受各大科技媒体的喜爱,尽管它经常出现毫无征兆的系统奔溃情况。索尼随后在2013年推出的SmartWatch2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其第三代产品、搭载AndroidWear的SmartWatch3已经在IFA2014上亮相。

(14)Pebble智能手表

发布时间:2013年

产品简介:到目前为止,Pebble智能手表仍然是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最为成功的项目,这款产品重新将智能手表的功能拉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把通知推送功能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除了该功能之外,Pebble还能够充当智能手机或GoPro运动相机的远程控制器,目前Pebble应用商店里有超过1000款应用,基本上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15)三星GalaxyGear智能手表

发布时间:2013年

产品简介:在IFA2013上亮相的GalaxyGear是三星进军智能手表市场的开山之作,如今三星已经推出了6款智能手表产品,很显然,三星非常希望在这一群雄纷争的领域中获得成功,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三星要想获得像苹果粉丝对AppleWatch那样的追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6)三星GearFit智能手环

发布时间:2014年产品简介:如果说GalaxyGear为三星打开了可穿戴设备市场,那么GearFit则是一款让三星赢得满堂彩的手环产品,这款在MWC2014发布的产品一经亮相就凭借其独特的OLED曲面屏幕成为展会的亮点之一。

(17)Moto360智能手表

发布时间:2014年产品简介:2014年3月,谷歌在I/O大会上发布了可穿戴操作系统AndroidWear,在当时发布的三款AndroidWear设备中,Moto360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一款,这款配备圆形表盘、售价199英镑的智能手表到现在为止还被认为是AppleWatch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18)三星GearS智能手表

发布时间:2014年产品简介:三星GearS内置了3G模块,所以其可以在不与智能手机配对的情况下独立使用,这款产品反映出三星对智能手表市场的认知已经比较深厚,除了内置3G模块之外,其所采用的2英寸的SuperAMOLED曲面屏幕、高达360*480的分辨率都让人眼前一亮。

(19)AppleWatch智能手表

上市时间:2015年

产品简介:2014年9月,苹果在新款iPhone的发布会上推出了传闻已久的智能手表产品AppleWatch,关于这款产品的设计、配置和售价已无需赘述,这款定于4月24日正式开售的智能手表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所以不管其未来能否获得成功,都将会是智能手表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或许会喜欢

跟回合制游戏说掰~掰~不再无聊的手游在这里

华为watch2什么时候发布的

经核实华为watchgt2上市时间2019年9月19日,上市地点为德国慕尼黑,2019年11月1日开启预售,11月11日正式开售。距离现在已经是一个多月了。

2019年11月25日华为MatePad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总裁余承东表示,华为WatchGT2智能手表上市45天,出货量已经超过100万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手表厂商。

扩展资料

华为watchgt2的特点:

华为WatchGT2采用一体化3D玻璃设计,带来更宽更无界的触感;提供46mm和42mm两款,拥有丰富多彩的表带可选。46mm版采用1.39英寸OLED屏幕,最高亮度可达1000nit,支持息屏显示,运用雕刻工艺,简单大气;42mm款更加小巧,曲面表镜温润柔美,具备9.4mm超薄表身,仅重29g。

华为手表gt2价格:

1、46mm系列:运动款:1488元;时尚款:1688元;尊享款:1988元。

2、42mm系列:运动款:1388元;时尚款:1588元;雅致款:1888元。

智能手表哪个牌子好

智能手表能用来记录健康数据,运动数据,是现代人了解身体各项指标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有很多有名的牌子,下面来推荐一些我认为很好的款式。

1.小米手环3代:小米的品牌营销做得很好,他家真的都做,我都服了,还有扫把垃圾桶什么的,言归正传,他家的东西质量也是可以的。本人用过小米手环,只要下载一个小米软件,再一蓝牙连接,特别容易操作。说说这一款的优势吧。这一款的价格是168,NFC版本是199,NFC的功能本人简单的理解就是可以用手机当公交卡。这款是可以触摸的屏幕,手机里的消息内容,例如微信qq信息都可以在上面显示。能记录心率,记录步数,还能在app上显示睡眠质量,这个特别神奇,几点在深睡眠,几点在浅睡眠都能显示。健康管理的好伙伴。50米游泳防水,然后很省电,能用个20天不是问题。据本人亲测一个月也是没问题的。

2.苹果iwatch4代:这一款手表就需要你有iphone了,通过蓝牙和无线网络连接手机,然后手表就可以接听电话,接受信息了。这一款心率记录是有特色的,当你心率偏低或者偏高,他会预警让你知道。如果你摔倒了,手表还会自动感应到帮你启动紧急联系功能,老人孩子带着特别安心。他记录的运动数据更加全面,他能自动识别你练的东西,你要连瑜伽还是徒步,他都能检测到。更为跑步的人设计了步数频率,和配速等功能。运动爱好者的好帮手。这一款的功能是强大的,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是3000多。

3._侵悄苁直恚杭鄹袷1999,这一款我认为颜值很高,苹果那个功能强大,但是有点丑。韩国人做得东西自然很注重外观。也可以测心率还有消耗的卡路里,减肥人士的不二选择,可以检测睡眠质量还有压力水平,压力大的时候,它会贴心的告诉你该小歇息一会了。

smartwatch是什么牌子

作为全球第三大运动服制造商,Puma是一个大品牌。而简称为PumaSmartwatch是该公司在智能手表的首次涉足。由FossilGroup代工生产的PumaSmartwatc...

索尼SmartWatch是索尼推出的一款典型的穿戴式计算设备SmartWatch的智能手表,表主色调为黑色屏幕和白色机身,而腕带则包括黑、白、灰等多个颜色版本。

你好,索尼(SONY)SmartWatch2SW2智能手表黑色目前价格已经降价到了700多,SmartWatch手表采用了1.3英寸128X128分辨率OLED多点触控显示屏

SmartWatch是索尼公司出的智能手表。第一代SmartWatch于2012年发布,现在已经出到第三代了。

个人答案: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智能手表的品牌有非常多的功能。

德国慕尼黑五月气温

《野蜂飞舞》、《蓝色的爱?》、《土耳其进行曲》、《夜莺》、《圣托里尼》、《爱之梦》、《尼罗》。

1、《蓝色的爱?》

蓝色的爱煮最开始是法国皮叶尔·考尔所创作的一首歌曲,但是这首歌曲并不受欢迎,后来保罗·莫里哀将这首歌改写成钢琴曲,其优美的旋律大受欢迎。

2、《土耳其进行曲》

《土耳其进行曲》旋律轻快欢愉,加以对鼓乐节奏的模仿,听上去很像土耳其精锐的骑兵剽悍地行进在草原上,情绪轻快而欢乐。殊不知,莫扎特在写这部奏鸣曲时,心里不仅没有一点欢乐,反而是充满了痛苦,因为该作品是莫扎特在丧母期间写的。

该乐章采用回旋曲式,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土耳其回旋曲》。

3、《野蜂飞舞》

尼古拉于1899年到1900年间,基于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作改编为同名歌剧《撒旦王的故事》。其中第3幕第1场为描述王子变化为大黄蜂攻击2个反派角色的情形,此时的配乐即为此曲。《野蜂飞舞》--马克西姆(Maksim)的成名作之一,但并不是马克西姆所作,是在原来的古典版本上重新演绎的。

《自然》评选改变科学的10个计算机代码项目

刚刚查了下, 基本上在6-18度左右.

一般早晚比较凉, 中午下午比较暖和. 基本上经常会有阵雨.

建议带一件防雨的外套或者小雨伞, 因为雨不会一直下很久, 短的甚至几分钟就过去了.

早晚要穿一件薄绒衣, 平时白天的话, 一件T就行了.

天气预报不是太准, 因为有时候下雨就是一片云彩的事儿, 很快就过去了, 但是天气预报有可能显示不了那么精确

如果能打开这个网页的话, 可以每天查一下. 里面有三小时, 三天,七天和16天的天气变化预报, 算是比较全的网站了.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什么叫皮划艇静水

从Fortran到arXiv.org,这些计算机编码和平台让生物学、气候科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达到了真正“日新月异”的速度。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团队让世界首次看到了黑洞的样子。不过,研究人员公布的这张发光环形物体的图像并不是传统的,而是经过计算获得的。利用位于美国、墨西哥、智利、西班牙和南极地区的射电望远镜所得到的数据,研究人员进行了数学转换,最终合成了这张标志性的。研究团队还发布了实现这一壮举所用的编程代码,并撰文记录这一发现,其他研究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

这种模式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从天文学到动物学,在现代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的背后,都有计算机的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计算生物学家迈克尔·莱维特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与另两位研究者分享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指出,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内存和时钟速度是他在1967年开始获奖工作时实验室制造的计算机的1万倍。“我们今天确实拥有相当可观的计算能力,”他说,“问题在于,我们仍然需要思考。”

如果没有能够解决研究问题的软件,以及知道如何编写并使用软件的研究人员,一台计算机无论再强大,也是毫无用处的。如今的科学研究从根本上已经与计算机软件联系在一起,后者已经渗透到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近日,《自然》(Nature)杂志将目光投向了幕后,着眼于过去几十年来改变科学研究的关键计算机代码,并列出了其中10个关键的计算机项目。

这台CDC 3600型计算机于1963年交付给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究者在Fortran编译器的帮助对其进行了编程

 语言先驱:Fortran编译器(1957年)

最初的现代计算机并不容易操作。当时的编程实际上是手工将电线连接成一排排电路来实现的。后来出现了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允许用户用代码为计算机编程,但这两种语言都需要对计算机的架构有深入的了解,使得许多科学家难以掌握。

20世纪50年代,随着符号语言的发展,特别是由约翰·巴克斯及其团队在加州圣何塞的IBM开发的“公式翻译”语言Fortran,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利用Fortran,用户可以用人类可读的指令来编程,例如x = 3 + 5。然后由编译器将这些指令转换成快速、高效的机器代码。

不过,这一过程仍然很不容易。早期的程序员使用打孔卡来输入代码,而复杂的模拟可能需要数万张打孔卡。尽管如此,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气候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还是指出,Fortran让非计算机科学家也能编程,“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自己给计算机编程”。他和同事们利用这种语言开发的气候模型是最早取得成功的模型之一。

Fortran发展至今已经到了第八个十年,它仍然广泛应用于气候建模、流体动力学、计算化学等学科,这些学科都涉及到复杂线性代数并需要强大的计算机来快速处理数字。Fortran生成的代码速度很快,而且仍然有很多程序员知道如何编写。古早的Fortran代码库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和超级计算机上。“以前的程序员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美国海军研究院的应用数学家和气候模型师弗兰克·吉拉尔多说,“他们非常注重内存,因为他们拥有的内存非常少。”

 信号处理器:快速傅立叶变换(1965)

当射电天文学家扫描天空时,他们捕捉到的是随时间变化的复杂信号杂音。为了理解这些无线电波的本质,他们需要看到这些信号作为频率的函数时是什么样的。一种名为“傅里叶变换”的数学过程可以帮到研究人员,但它的效率很低,对于一个大小为N的数据集需要N^2次计算。

1965年,美国数学家詹姆斯·库利和约翰·杜基想出了一种加速该过程的方法。快速傅里叶变换(FFT)通过递归(一种通过重复将问题分解为同类的子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编程方法)将计算傅里叶变换的问题简化为N log2(N)步。随着N的增加,速度也会提高。对于1000个点,速度提升大约是100倍;100万个点则是5万倍。

这个“发现”实际上是一个再发现,因为德国数学家高斯在1805年就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他从未发表过。而詹姆斯·库利和约翰·杜基做到了,他们开启了傅里叶变换在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分析、结构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应用数学和工程领域的重大事件之一。FFT在代码中的应用已有很多次,近年一个流行的方案是FFTW,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的FFT。

保罗·亚当斯是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综合生物成像部门的主任,他回忆称,当他在1995年改进细菌蛋白质凝胶的结构时,即使使用FFT和超级计算机,也需要“很多个小时,甚至数天”的计算。“如果在没有FFT的情况下尝试做这些,我不知道在现实中应该如何做到,”他说,“那可能要花很长时间。”

 分子编目:生物数据库(1965年)

数据库是当今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忘记它们也是由软件驱动的。过去的几十年中,数据库资源的规模急剧膨胀,影响了许多领域,但或许没有哪个领域的变化会比生物学领域更引人注目。

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拥有超过17万个分子结构的档案,包括这种细菌的“表达子”(expressome),其功能是结合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今天,科学家所用的庞大基因组和蛋白质数据库源于美国物理化学家玛格丽特·戴霍夫的工作,她也是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先驱。20世纪60年代初,当生物学家们致力于梳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时,戴霍夫开始整理这些信息,以寻找不同物种之间进化关系的线索。她与三位合著者于1965年发表了《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图谱》,描述了当时已知的65种蛋白质的序列、结构和相似性。 历史 学家布鲁诺·斯特拉瑟在2010年写道,这是第一个“与特定研究问题无关”的数据集,它将数据编码在打孔卡中,这使得扩展数据库和搜索成为可能。

其他“计算机化”的生物数据库紧随其后。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于1971年投入使用,如今详细记录了超过17万个大分子结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拉塞尔·杜利特尔在1981年创建了另一个名为Newat的蛋白质数据库。198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与多个机构合作,成立了GenBank数据库,这是一个开放获取的DNA序列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资源在1983年7月证明了其存在价值。当时,由伦敦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蛋白质生物化学家迈克尔·沃特菲尔德领导的团队,与杜利特尔的团队各自独立报道了一个特殊的人类生长因子序列与一种导致猴子出现癌症的病毒蛋白质之间的相似性。观察结果显示了一种病毒诱发肿瘤机制——通过模仿一种生长因子,病毒会诱导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前主任詹姆斯·奥斯特尔说:“这一结果让一些对计算机和统计学不感兴趣的生物学家头脑里灵光一闪: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序列来了解有关癌症的一些情况。”

奥斯特尔还表示,这一发现标志着“客观生物学的到来”。除了设计实验来验证特定的假设,研究人员还可以挖掘公共数据集,寻找那些实际收集数据的人可能从未想到的联系。当不同的数据集连接在一起时,这种力量就会急剧增长。例如,NCBI的程序员在1991年通过Entrez实现了这一点;Entrez是一个可以让研究人员在DNA、蛋白质和文献之间自由检索和比对的工具。

 预测领先者:大气环流模式(1969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计算机先驱约翰·冯·诺伊曼开始将几年前用于计算弹道轨迹和武器设计的计算机转向天气预测问题。真锅淑郎解释道,在那之前,“天气预报只是经验性的”,即利用经验和直觉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相比之下,冯·诺伊曼的团队“试图基于物理定律进行数值天气预测”。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的建模系统部门负责人Venkatramani Balaji表示,几十年来,人们已经熟知这些方程式。但早期的气象学家无法实际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输入当前的条件,计算它们在短时间内会如何变化,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非常耗时,以至于在天气状况实际出现之前还无法完成数学运算。1922年,数学家刘易斯·弗莱·理查森花了几个月时间计算德国慕尼黑的6小时预报。根据一段 历史 记载,他的结果是“极不准确的”,包括“在任何已知的陆地条件下都不可能发生的”预测。计算机使这个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

20世纪40年代末,冯·诺伊曼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建立了天气预报团队。1955年,第二个团队——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开始进行他所谓的“无限预测”,也就是气候建模。

真锅淑郎于1958年加入气候建模团队,开始研究大气模型;他的同事柯克·布莱恩将这一模型应用在海洋研究中。1969年,他们成功将二者结合起来,创造了《自然》杂志在2006年所说的科学计算“里程碑”。

今天的模型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一个个25公里 25公里的正方形,并将大气层划分为数十层。相比之下,真锅淑郎和布莱恩的海洋-大气联合模型划分的面积为500平方公里,将大气分为9个层次,只覆盖了地球的六分之一。尽管如此,Venkatramani Balaji表示,“这个模型做得很好”,使研究团队第一次能够通过计算机预测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影响。

 数字运算机:BLAS(1979年)

科学计算通常涉及到使用向量和矩阵进行相对简单的数学运算,但这样的向量和矩阵实在太多了。但在20世纪70年代,还没有一套普遍认可的计算工具来执行这些运算。因此,从事科学工作的程序员会将时间花在设计高效的代码来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而不是专注于科学问题。

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Cray-1超级计算机。在BLAS编程工具于1979年问世之前,并没有线性代数标准可供研究人员在Cray-1超级计算机等机器上工作

编程世界需要一个标准。1979年,这样的标准出现了:基本线性代数程序集(Basic Linear Algebra Subprograms,简称BLAS)。这是一个应用程序接口(API)标准,用以规范发布基础线性代数操作的数值库,如矢量或矩阵乘法。该标准一直发展到1990年,为向量数学和后来矩阵数学定义了数十个基本例程。

美国田纳西大学计算机科学家、BLAS开发团队成员杰克·唐加拉表示,事实上,BLAS把矩阵和向量数学简化成了和加法和减法一样基本的计算单元。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Robert van de Geijn指出,BLAS“可能是为科学计算定义的最重要的接口”。除了为常用函数提供标准化的名称之外,研究人员还可以确保基于BLAS的代码在任何计算机上以相同方式工作。该标准还使计算机制造商能够优化BLAS的安装启用,以实现在其硬件上的快速操作。

40多年来,BLAS代表了科学计算堆栈的核心,也就是使科学软件运转的代码。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师洛雷娜·巴尔巴称其为“五层代码中的机械”。而杰克·唐加拉说:“它为我们的计算提供了基础结构。”

 显微镜必备:NIH Image(1987年)

20世纪80年代初,程序员韦恩·拉斯班德在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脑成像实验室工作。该实验室拥有一台扫描仪,可以对X光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但无法在电脑上显示或分析。为此,拉斯班德写了一个程序。

这个程序是专门为一台价值15万美元的PDP-11小型计算机设计的,这是一台安装在架子上的计算机,显然不适合个人使用。然后,在198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Macintosh II,这是一个更友好、更实惠的选择。拉斯班德说:“在我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更好的实验室图像分析系统。”他将软件转移到新的平台上,并重新命名,建立了一个图像分析生态系统。

NIH Image及其后续版本使研究人员能在任何计算机上查看和量化几乎任何图像。该软件系列包括ImageJ,一个拉斯班德为Windows和Linux用户编写的基于Java的版本;以及Fiji,这是ImageJ的分发版,由德国德累斯顿的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的Pavel Tomancak团队开发,其中包括关键的插件。“ImageJ无疑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基础的工具,”布洛德研究所(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立)成像平台的计算生物学家贝丝·契米妮说,“我从来没有和一个使用过显微镜,但没有使用过ImageJ或Fiji的生物学家说过话。”

拉斯班德表示,部分原因可能是这些工具是免费的。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师Kevin Eliceiri指出,另一个原因是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工具。自拉斯班德退休后,Kevin Eliceiri的团队一直领导着ImageJ的开发。ImageJ提供了一个看似简单、极简主义的用户界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然而,由于其内置的宏记录器(允许用户通过记录鼠标点击和菜单选择的序列来保存工作流)、广泛的文件格式兼容性和灵活的插件架构,该工具具有无限的可扩展性。该团队的编程主管柯蒂斯·鲁登表示,有“数以百计的人”为ImageJ贡献了插件。这些新添加的功能极大扩展了研究人员的工具集,例如在视频中跟踪对象或自动识别细胞的功能。

Kevin Eliceiri说:“这个程序的目的不是做到一切或终结一切,而是服务于用户的目标。不像Photoshop和其他程序,ImageJ可以成为你想要的任何东西。”

 序列搜索器:BLAST (1990年)

可能没有什么能比把软件名称变成动词更能说明文化的相关性了。提到搜索,你会想到谷歌;而提到遗传学,研究者会立刻想到BLAST。

通过诸如替代、删除、缺失和重排等方式,生物将进化中的改变蚀刻在分子序列中。寻找序列之间的相似性——特别是蛋白质之间的相似性——可以让研究人员发现进化关系,并深入了解基因功能。在迅速膨胀的分子信息数据库中,想要快速而准确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玛格丽特·戴霍夫在1978年提供了关键的进展。她设计了一种“点接受突变”矩阵,使研究人员不仅可以根据两种蛋白质序列的相似程度,还可以根据进化距离来为评估它们的亲缘关系。

1985年,弗吉尼亚大学的威廉·皮尔森和NCBI的大卫·利普曼引入了FASTP,这是一种结合了戴霍夫矩阵和快速搜索能力的算法。

数年后,利普曼与NCBI的沃伦·吉什和斯蒂芬·阿特舒尔,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韦伯·米勒,以及亚利桑那大学的吉恩·迈尔斯一起开发了一种更强大的改进技术: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发布于1990年,将处理快速增长的数据库所需的搜索速度,与提取进化上更为遥远的匹配结果的能力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该工具还可以计算出这些匹配发生的概率。

阿特舒尔表示,计算结果出来得非常快,“你可以输入搜索内容,喝一口咖啡,搜索就完成了。”但更重要的是,BLAST很容易使用。在一个通过邮寄更新数据库的时代,沃伦·吉什建立了一个电子邮件系统,后来又建立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架构,允许用户在NCBI计算机上远程运行搜索,从而确保搜索结果始终是最新的。

哈佛大学的计算生物学家肖恩·艾迪表示,BLAST系统为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基因组生物学领域提供了一个变革性的工具,即一种根据相关基因找出未知基因可能功能的方法。对于各地的测序实验室,它还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动词。“它是众多由名词变成动词的例子之一,”艾迪说,“你会说,你正准备BLAST一下你的序列。”

 预印本平台:arXiv.org (1991年)

20世纪80年代末,高能物理学家经常将他们已投稿的论文手稿副本邮寄给同行,征求他们的意见——但只发给少数人。物理学家保罗·金斯帕格在2017年写道:“处于食物链较低位置的人依赖于一线研究者的成果,而非精英机构中有抱负的研究人员则往往身处特权圈以外。”

1991年,当时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的金斯帕格编写了一个电子邮件自动应答程序,希望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订阅者每天都会收到预印本列表,每一篇都与文章标识符相关联。只需通过一封电子邮件,世界各地的用户就可以从实验室的计算机系统中提交或检索论文,并获得新论文的列表,或按作者或标题进行搜索。

金斯帕格的计划是将论文保留三个月,并将内容限制在高能物理学界。但一位同事说服他无限期地保留这些文章。他说:“就在那一刻,它从布告栏变成了档案馆。”于是,论文开始从比各个领域如潮水般涌来。1993年,金斯伯格将这个系统迁移到互联网上,并在1998年将其命名为arXiv.org,沿用至今。

arXiv成立已近30年,拥有约180万份预印本,全部免费提供,而且每月有超过1.5万份论文提交,下载量达3000万次。十年前,《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的编辑在评论arXiv创立20周年时写道:“不难看出为什么arXiv的服务会如此受欢迎,这个系统让研究人员能快速而方便地插上旗帜,显示他们所做的工作,同时避免投稿传统同行评议期刊时的麻烦和时间成本。”

arXiv网站的成功也促进了生物学、医学、 社会 学和其他学科同类预印本网站的繁荣。在如今已出版的数万份关于新冠病毒的预印本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很高兴看到30年前在粒子物理学界之外被认为是异端的方法,现在被普遍认为是平淡无奇和自然而然的,”金斯伯格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像一个成功的研究项目。”

 数据浏览器:IPython Notebook (2011年)

2001年,费尔南多·佩雷斯还是一位希望“寻找拖延症”的研究生,当时他决定采用Python的一个核心组件。

Python是一种解释型语言,这意味着程序是逐行执行的。程序员可以使用一种称为“读取-评估-打印循环”(read–evaluate–print loop,简称REPL)的计算调用和响应工具,在其中输入代码,然后由解释器执行代码。REPL允许快速 探索 和迭代,但佩雷斯指出,Python的REPL并不是为科学目的而构建的。例如,它不允许用户方便地预加载代码模块,也不允许打开数据可视化。因此,佩雷斯自己编写了另一个版本。

结果就是IPython的诞生,这是一个“交互式”Python解释器,由佩雷斯在2001年12月推出,共有259行代码。十年后,佩雷斯与物理学家布莱恩·格兰杰和数学家埃文·帕特森合作,将该工具迁移到web浏览器上,推出了IPython Notebook,开启了一场数据科学革命。

与其他计算型Notebook一样,IPython Notebook将代码、结果、图形和文本合并在一个文档中。但与其他类似项目不同的是,IPython Notebook是开源的,邀请了大量开发者社区的参与其中。而且它支持Python,一种很受科学家欢迎的语言。2014年,IPython演变为Jupyter,支持大约100种语言,允许用户在远程超级计算机上 探索 数据,就像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一样轻松。

《自然》杂志在2018年写道:“对于数据科学家,Jupyter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标准。”当时,在GitHub代码共享平台上有250万个Jupyter Notebook;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发展到1000万个,在2016年引力波的发现,以及2019年的黑洞成像工作中,它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佩雷斯说:“我们对这些项目做出了很小的贡献,这是非常值得的。”

 快速学习器:AlexNet(2012年)

人工智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编码规则,另一种则通过模拟大脑的神经结构来让计算机“学习”。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表示,几十年来,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一直认为后者是“一派胡言”。但在2012年,他的研究生亚力克斯·克里泽夫斯基和伊尔亚·苏茨克维证明了事实并非如此。

在一年一度的ImageNet比赛中,研究人员被要求在一个包含100万张日常物体图像的数据库中训练人工智能,然后在一个单独图像集上测试生成的算法。辛顿表示,当时最好的算法错误分类了大约四分之一的图像。克里泽夫斯基和苏茨克维的AlexNet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它将错误率降低到了16%。辛顿说:“我们基本上把错误率减半了,或者说几乎减半了。”

辛顿还指出,该团队在2012年的成功反映了足够大的训练数据集与出色的编程,以及新出现的图形处理单元的强大能力的结合。图形处理单元是最初设计用来加速计算机视频性能的处理器。“突然之间,我们可以将(算法)运行速度提高30倍,”他说,“或者说,学习多达30倍的数据。”

真正的算法突破实际上发生在三年前,当时辛顿的实验室创建了一个神经网络,可以比经过几十年改进的传统人工智能更准确地识别语音。“只是稍微好一点,”辛顿说,“但这已经预示了某些东西。”

这些成功预示着深度学习在实验室研究、临床医学和其他领域的崛起。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手机能够理解语音查询,图像分析工具能够很容易地在显微照片中识别出细胞;这就是为什么AlexNet会成为众多从根本上改变科学,也改变世界的工具之一。(任天)

德国慕尼黑的天气,物价怎么样?

皮划艇静水简介

[编辑本段]

皮划艇项目分为皮划艇静水和皮划艇激流回旋两个分项,前者是在平静的水道里进行的比赛。奥运会的比赛距离有500米和1000米两种。

皮划艇静水比赛是运动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一段标志清楚而无障碍的航道。

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中运动员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正确无误地通过一段设有水门的湍急河道。 国际皮划艇联合会(ICF)成立于1924年,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员,它是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在全球范围内管理皮划艇运动的团体,目前注册的有五大洲的138个会员国。

皮划艇项目发展史

[编辑本段]

192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8届奥运会期间,加拿大和美国的运动员在塞纳河上进行了划艇表演赛。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上,皮划艇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共进行了9个项目的比赛,分别是男子1000米单人皮艇、双人皮艇、单人划艇、双人划艇,10000米单人皮艇、双人皮艇、双人划艇,以及可拆卸的10000米单人皮艇和双人皮艇。 拆卸式皮艇用木架和防水帆布制作,携带比较方便,是由德国人发明的。由于速度不如木质艇,所以只在第11届奥运会上露了一次面就销声匿迹了。

第14届奥运会,增加了1000米男子单人划艇和女子500米单人皮艇。1960年在罗马举行的第17届奥运会,取消所有1000米距离的比赛,增加了男子4×500米皮艇接力和女子500米双人皮艇比赛。19年又把接力比赛改为男子1000米四人皮艇。到1976年又增加了男子500米单人、双人皮艇和划艇项目的比赛。年洛杉矶奥运会又增加了女子500米四人皮艇项目。至此,奥运会皮划艇静水比赛共设12个比赛项目。

皮划艇激流回旋在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72年以后到1988年的奥运会都没有列入该项目,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激流回旋比赛重返奥运赛场。

北京奥运会皮划艇静水竞赛规则

[编辑本段]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划艇静水项目比赛将按照赛时有效的《国际皮划艇联合会静水竞赛规则》和《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执行。

技术会议

国际划联将于首场比赛开始前一天,即2008年8月17日召开技术会议,最后确认运动员报名。

皮划艇项目起源、沿革

[编辑本段]

皮划艇项目分为皮划艇静水和皮划艇激流回旋两个分项,前者是在平静的水道里进行的比赛。奥运会的比赛距离有500米和1000米两种。

皮划艇静水比赛是运动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一段标志清楚而无障碍的航道。

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中运动员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正确无误地通过一段设有水门的湍急河道。 国际皮划艇联合会(ICF)成立于1924年,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员,它是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在全球范围内管理皮划艇运动的团体,目前注册的有五大洲的138个会员国。

皮划艇的起源、沿革

皮艇起源于北美洲格陵兰岛上爱斯基摩人用动物皮包在木架子上制作的兽皮船。1865年苏格兰的麦克格雷戈(John MacGregor)仿兽皮船制作了一条长4米、宽75厘米、重30千克的“诺布?诺依”号皮艇,驾艇穿越了瑞典、芬兰、德国、英国。19世纪90年代在欧洲得到广泛开展。

皮划艇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艇速,艇形不断地改进。19世纪末德国工程师赫曼根据自己的经验,将皮艇制造成鱼形,大大提高了艇速。此后,英国造艇专家弗龙德发现船体越长阻力越小,速度也越快,因此造船者纷纷加长船体。

1923年,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国组成了一个工作委员会,规定艇的长度为5.2米,宽度为51厘米。

1956年又出现凹形船体。到1960年,横向的凹形轮廓线达到顶点。19年,国际划联又制定了“无凹面”的规则,使艇设计标准化。但是人们又设计出菱形皮划艇,1972年出现玻璃钢艇。近年来,又出现蜂窝结构的碳素纤维艇。

现代静水皮艇是有舵的,比赛时,运动员坐在艇内,面向前方,手持两头带桨叶的桨在艇的两侧轮流划动,依靠脚操纵舵控制航向。

1924年1月,由丹麦、瑞典、法国和奥地利发起,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成立了“国际皮划艇协会”,缩写为I.R.K,拟订代表大会的章程和第一个皮划艇竞赛规则。随着皮划艇运动的广泛开展,各国相继成立皮划艇俱乐部。

国际皮划艇联合会成立初期,只规定皮艇静水项目的比赛,随着项目的普及和发展,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在皮划艇静水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激流回旋运动是运动员在规定的水流湍急赛道中通过水门并到达终点,以速度快,罚分少者为胜。

皮划艇静水项目场地设施

[编辑本段]

在奥运会比赛中,皮划艇静水比赛通常与赛艇比赛合用一个水上赛道,为满足赛艇比赛的需求,赛道必须满足以下最小测量范围的要求:

长1400米(直线距离),宽120米,最小深度2米;航道旁边至少有一边直的河岸离第一条航道的最大距离为50米。

河岸是缓和的防浪斜坡,由大石块或其它特殊材料建成网状,以便波浪翻滚不至溢出河堤。 水面设置一条专用通道,让参赛者进入比赛区或训练区。皮划艇静水奥运会比赛距离为1000米和500米。比赛采用9条航道,每条航道宽9米;在布置比赛航道时必须根据规则规定的“A1-bano”系统布置。在奥运会上必须使用自动起航器和电子计时系统。

比赛场地的重要设施之一是终点塔。这是比赛的核心区域,一般为4或5层的小楼,作为终点计时系统操作室、终点计时裁判室、仲裁室、竞赛委员会、终点录像室、广播室和媒体摄像室等使用。一般情况下,贵宾区紧邻终点塔,便于观看运动员通过终点线的精彩表现。

另一个重要设施是艇库。艇库一般靠近上下水码头,与运动员活动区和其它比赛设施临近。比赛艇一般存放在架子上,艇库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在举办比赛时也可把船停放在室外。

皮划艇静水项目比赛规则

[编辑本段]

皮划艇静水和激流回旋竞赛规则是由国际皮划艇联合会制定的,适用于国际划联承认的国际比赛。

静水比赛规则

出 发

应通过抽签方式决定参赛艇参加预赛的道次,依次排列。运动员应按时,以便作好起航的准备工作。

起航应不受任何缺席者的影响。取齐员负责协调各艇在起点的位置,应使参赛艇的船头处于起航线上。发令员在认为可以发令时喊“10秒内将出发”,之后在10秒内的适当时机发令,发令口令为”Go”或鸣发令枪。

比赛途中规定

比赛进行时,禁止非参赛的船艇进入整个或部分航道,甚至浮标外区域。在1000米以内的比赛中,参赛运动员必须在从起点至终点的本航道内划行。运动员应尽可能地保持在其航道的中心线上划行,两名运动员之间距离不得小于5米。

在比赛过程中,由于本身原因而翻船的舟艇,允许运动员不依靠他人帮助重新上船继续比赛,但不得越出本航道,并应在下一组比赛开始前划到终点才有效。

通过终点规定

艇首到达终点线的时间为到达时间,艇中的运动员必须全部通过本航道的终点线才算有效。此时,终点裁判长应用音响设备发出到达信号。

比赛舟艇通过终点线,艇上应有航道牌,如因故航道牌失落,运动员应向终点裁判长说明情况并报告航道号码,等待航道裁判员的决定。

气象预报

规则规定,在比赛期间,大会组委会要为参赛队提供每天的气象预报,包括每日气温、降水量、湿度、能见度、风况(风速和风向)。

皮划艇静水项目比赛器材

[编辑本段]

根据竞赛规则,参赛运动员有权使用自己的比赛用艇。

皮划艇静水

现代皮艇和划艇的艇身大多为木制船架,用航空胶合板或玻璃钢做艇壳,外形呈流线型,表面光洁,又轻又窄,狭长如梭子一般。艇上除运动员的座舱敞开外,前后所有甲板完全封闭。

静水皮艇

主要附件有脚蹬板、坐板、舵杆、舵绳、舵等。国际规则对皮艇的长度、窄度及最小重量均有限制。

运动员划桨时坐在船舱内,面向前方,两手握一支两头有桨叶的桨在船两侧轮流划水,并用脚拨动舵杆来操纵航向。划桨频率高达130~150桨/分,艇速可达5米/秒以上。

皮艇舵是皮艇上的附属装置。是一个控制皮艇方向的简单装置,包括舵叶、舵轮、舵绳、舵杆等。舵杆在运动员的脚蹬板上,运动员划桨时两脚撑在脚蹬板,需要皮艇转向时,就用脚拨动舵杆,舵杆围绕着一个固定的轴转动。当丁字形的舵杆转动时,牵动舵绳并带动连结在舵绳另一头的舵轮。舵轮是紧紧连结在艇舵上的,实际上舵绳牵动着舵叶转动,从而使皮艇转向。

比赛规则规定:皮艇如果因为装舵而加长了艇体的长度,就要限制舵叶厚度。单人艇和双人艇的舵叶厚度不得超过10毫米,四人艇的艇叶厚度不得超过12毫米。

皮艇桨是运动员划动皮艇前进的工具。皮艇桨是桨杆两头都有桨叶的双叶桨。其主要结构特点是两片桨叶的方向成垂直或接近垂直的交角。根据桨叶偏转的方向不同,分左转桨和右转桨,运动员可根据其握桨习惯而选择左、右桨。由于规则对桨叶的大小和形状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近几十年,皮艇桨的发展变化极为迅速。

各种桨的重量、长度、形状、桨叶及桨叶面积大小,可根据运动员身高、技术风格、力量大小、性别及艇种进行选择。

静水划艇

划艇运动员在艇上单腿成跪势,另一条腿成方步,两手上下握一支单叶桨。有左右桨之分,例如左桨运动员的右手在上握住“丁”字形的手柄,左手在下靠近桨叶处握住桨杆,右腿向前成方步,左膝跪在跪垫上。

划艇没有舵,运动员靠桨来维持平衡和控制方向。由于每划一桨后要提桨出水,然后到前面插桨划水,因此船速不如皮艇均匀,桨频可达70~80桨/分。

制造艇壳的原材料是航空胶合板或玻璃钢。划艇的长度、最少重量均有限制。

规则规定划艇制造时必须使船体纵轴的两侧对称,不能有舵及任何能指导航向的设施。

划艇可以完全敞开,如果有覆盖的甲板,则单人划艇封闭部分从船头量起不能超过150厘米,从船尾量起不能超过75厘米;双人划艇的敞开部分不少于295厘米;四人划艇的敞开部分不少于410厘米。单人划艇和双人艇可以完全敞开,最少敞开长度为280厘米;船的边缘(船舷上缘)可沿整个限定的敞开处延伸,最多在船上延伸5厘米。

舟艇最多可有三个加固条,每个加固条的最大宽度为7厘米。比赛时,船上不可放置各种电子或电动器械,其中包括水泵、测速仪、疲劳测量仪、心率表等。 划艇桨是运动员划动划艇前进的工具。划艇桨是一头有桨叶的铲状桨。单人划艇、双人划艇、四人划艇桨的规格稍有区别。

划艇桨一般用木材或玻璃钢制成,近年来发展为用碳素纤维作材料。碳素纤维结构使桨杆更加坚固、耐用、轻便而易于维修。桨杆的横截面通常成圆形,使桨叶有更好的方向性,有利于用力,也使桨杆有更大的抗弯能力。

划艇桨的桨叶与皮艇不同,桨叶沿中心线成对称状。不对称的桨叶会产生不平衡的表面,从而在动力作用下产生扭转力矩。划艇桨的叶面起着推进、操向和控制船平稳的多种功能。

观赛礼仪

[编辑本段]

皮划艇比赛是一项能够给人很大美感和愉悦享受的运动,它既有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也有运动员完美发挥技术时展现的运动之美和韵律之美。所以观众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应当动静结合。

观看比赛的时候,观众能欣赏到运动员矫健的体形,有力的动作,漂亮的舟艇在激流中划过的轨迹。再加上人体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水三大要素,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皮划艇比赛因为在室外进行,加上水的反光作用,观众一定要注意防晒并进行适当的防暑降温的保护。

由于皮划艇项目的比赛场地都选在室外,观众也只能在水面的两岸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在静水比赛项目中,无论是单人项目还是多人项目,比赛的关键在于节奏的掌控。观众最好能找准运动员的比赛节奏,跟着运动员划桨的节奏为他们加油,这样才会真正帮助运动员。

初一地理下学期的每小节的知识点归纳和每节的感悟(感悟要600字).说闲话的别来

德国的天气总的来说还是很像我国东北的天气的。冬天很长夏天很短,热的时候基本不会超过30度,冷的时候会很冷,不过室内都有供暖,而且一般来说最低气温不会低于零下10度。慕尼黑相对靠南边,有些湿冷,降水会稍微多一些。

冬天来的话,建议羽绒服一定要带,秋裤随意,我一年四季都只穿一条牛仔裤。在这里冬天大家都是一件长袖T恤+羽绒服,一到室内就脱掉外套,否则这里的暖气真的非常暖,穿了秋裤会很热。夏天来的话,风衣外套一定要带,厚的薄的都要,就算是7、8月也有可能会降温降到15度左右,一下雨就会冷,而且早晚温差非常大,夏天都没法穿凉鞋因为早上出门会冻着……春秋季很短,衣服随意。

具体气温可以看这里,这个网站的天气预报还是很准的:

物价嘛……一个月的生活费不会超过600欧的(如果是正常消费的话,你要奢侈点另当别论),一楼说的土豆要5欧1公斤太离谱了,就算是BIO的也没这么夸张……不过慕尼黑的大学有学费,一学期500欧,而且慕尼黑的交通费相对别的城市要高,谁叫大学死活不肯推出学期票呢……大学生们抗议到现在了……orz

华南理工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初一下地理提纲

第一节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中国的东面。

1、日本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2、日本的范围(组成)

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及周围的小岛屿

3、面积和人口37.7万平方千米,1.27亿

450N

韩国 日本海

1250E——1450E 太平洋

朝鲜海峡

中国

东海 250N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有什么影响?

纬度位置 → 北温带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位置 → 岛国 气候降水多,有海洋性特点,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对外经济联系

5、日本的象征 富士山 活火山

日本是 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岛国

活动:P19 图7.4,

比较日本与英国跨越的经纬度范围?

哪个国家大?环境复杂程度?

日本跨越的经纬度大 ,日本的国家面积大,

日本 : 377,905平方公里,英国 : 242,910平方公里

日本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多火山、地震。

7、读下图,它是日本哪座著名的山峰?描述其景观

它是日本最高峰——富士山(“圣岳”),著名的活火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8、读右图,说明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连接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在两板块碰撞、挤压中,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

9、讨论火山带来灾难,能为人类造福?

火山喷发时,大量火山灰降落。但在火山非活动期间,火山灰分化成为肥沃的土壤;火山岩浆流动形成的各种地貌,成为一大景观;火山口往往形成湖泊;火山分布地区往往地热资源丰富,多温泉。

10、日本多地震,日本人民如何预防或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1)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报准确性。

(2)日本住房: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现代建筑增加抗震设施。

(3)加强全民抗震教育,增强人民求生能力。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七大秘诀

全世界最优质的产品

勤俭、节约的国民

精英官员

批量生产优质产品

三人同心

以公司为家

取长补短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经济特点 经济十分发达,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2、日本工业类型 进口——加工 ——出口

3、读P22 阅读材料,说明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1)日本利用世界经济恢复,引进技术发展工业;

2)重视教育,依靠科学技术,劳动力资源丰富;

3)岛国多优良港口的优势,利于海上运输。

4、阅读资料、下图和课本P21图7。8,分析日本经济 以什么部门为主?

日本经济以加工贸易为主。对外依赖严重,需要大量进口煤、铁矿石等原料

日本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2% 第二产业:37% 第三产业:61%

5、读上图,日本除 木材 之外,经济发展的原料、燃料都需进口;说明矿产资源贫乏。

6、日本工业原料主要来源:

石油— 中东 ,铁矿石— 澳大利亚 、 巴西 ;铜— 智利 、加拿大 ;煤— 中国。

7、读上图,日本工业品主要销售地

美国、西欧、东南亚、中东等地。

8、日本的工业分布和工业区

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地区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

9、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出口加工经济→B 太平洋沿岸有利条件→ A工厂近码头,陆地交通便利

→D

→ C 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 工业经济效益高

活动:讨论日本经济发展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如何解决?

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 →降低经济竞争力→受世界经济影响大。

用地用水紧张、工业污染严重、工人工资高 →加速扩大海外投资。

高科技工业发展慢。 → 加大国家支持。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

2、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3、十字路口位置十字:太平洋——印度洋 亚洲——大洋州

4、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 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是连接太平洋与 印度洋的重要 海上通道。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亚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为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 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主要农作物: 水稻

3、主要经济作物: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东南亚是橡胶、油棕、椰子、亚麻的最大产地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山河相间分布,河流上游能源丰富,下游有肥沃的平原。

2、城市沿河分布3、找出伊洛瓦底江、 萨尔温江、 湄南河、 湄公河、红河

城市名称 附近大河名称 所在国家名称

河内 红河 越南

金边 湄公河 柬埔寨

万象 湄公河 老挝

曼谷 湄南河 泰国

仰光 伊洛瓦底江 缅甸

四、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1、是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2、华人: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3、华侨:仍保留中国国籍。

第二节 俄罗斯

货币: 卢布

白色: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

蓝色: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

红色: 温带的标志。

第三节 第一节 中东

长期的热点地区

五海三洲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

匮乏的水资源

文化差异

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

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

的远近,将部分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 匮乏的水资源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有20个,他们是马耳他、卡塔尔、科威特、利比亚、巴林、新加坡、巴巴多斯、摩洛哥、沙特阿拉伯、约旦、也门、以色列、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布隆迪、佛得角、阿曼、阿联酋、埃及、肯尼亚。3亿多人口面临严重缺水。

¨ 第二节 欧洲西部

¨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1、位置:位于欧洲西部2、面积、人口 约500万平方千米 人口约3、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欧洲联盟

(1)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简称欧盟

(2)25个成员国,都是经济发达国家

(3)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相当

(4)欧盟建立的结果、作用、影响:

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

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

加强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欧盟的成员国

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

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英国

新入盟的10个东欧国家: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立陶宛、

马耳他、塞浦路斯。

欧盟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与美国、日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式

1、欧盟 的工业分布:

自英国向东道波兰境内,

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到南部意大利

是世界上著名的

工业密集地带

2、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3、制造业:是指把原料经过加工制造成产品的行业

4、发达国家: 工业部门齐全,对外经济贸易以高科技产品为主。

发展中国家: 单一经济(马来西亚), 资源贫乏(尼泊尔), 人口众多(印度)

5、不同国家的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 发达国家的GDP_高

___, 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_多___;发展中国家的GDP_低___,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少

四、传统的畜牧业

1、欧洲西部的总地形

地势低平, 南北多山脉, 中部平原广大

2、欧洲西部的气候

1)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 2)以海洋性气候为主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有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合牧业生产。

3、欧洲西部牧场畜牧业大国:英国、法国、荷兰、丹麦

4、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乳产品生产过程

五、繁荣的旅游业 :海滩 山脉 牧场、人文环境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黑种人的故乡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人口 粮食与环境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高原为主

埃塞俄比亚高原 东非高原 南非高原

刚果盆地

东非大裂谷 乞力马扎罗山 好望角

黑种人的故乡

¨ 黑人的原住地

–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中90%是黑种人

– 2000年的文明史

¨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不平等的贸易交往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特征 明显的干湿季

8.4 澳大利亚

低级的有袋目动物—大袋鼠、小袋熊属原始的后兽亚纲。卵生的单孔目哺乳动物鸭咀兽属原始的原兽亚纲,都是澳大利亚独有珍奇动物。哺乳类的31属中有28属为特有,650多种鸟类中特有种达450种以上,昆虫属中也有一半为特有种。在12049种植物中有9086种(占75%)是属澳大利亚的特有种,在本国广泛分布的桉树,即是其它大陆上所没有的树种,也是澳大利亚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羊只数目最多的国家

1999年人:1875万 羊:1.5亿

绵羊头数世界第一 羊毛产量世界第一 羊毛出口世界第一 羊肉产量世界第一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地势平坦:中部平原(澳大利亚大盆地) 气候适宜:热带草原 分布广泛

草原辽阔:大片的热带草原 饮水丰富: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丰富)

品种优良:美利奴羊 没有天敌:无野生肉食动物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世界上主要矿产品出口国: 煤:产量的一半供出口,主要销往日本等国。

铁:储量世界第四,出口量世界第一。 主要销往西欧、日本、中国。

美国

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五十个州。

7红6白条:代表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

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象征纯洁和清白,蓝色象征警惕、坚忍不拔和正义。

夏威夷群岛 被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愚为: “最 可爱的 岛 屿舰 队”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

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

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

三、美国的现代化农业高度现代化;农产品极其丰富----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小麦、大豆、玉米等)输出国、典型的商品农业分布区,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地区生产专门化

发展工业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铁路,公路,内河、湖泊及海洋运输以及航空运输四通八达);科技力量雄厚(世界名校众多);市场经济环境良好。

主要工业产品居世界前列,如石油(埃克森美孚、谢弗隆—德士古),电子产品(通用、戴尔、惠普、英特尔),化工产品,汽车(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飞机(波音)等

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宇航技术(登陆月球、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登陆火星、哈勃望远镜)、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核能利用(、核电站)等的研制与开发,均居世界的领先地位。

东北部

西部

南部

主要部门

钢铁、汽车、化学

电子、飞机、精密机械

石油、飞机、宇航

重要城市

芝加哥、纽约、匹兹堡、底特律

旧金山、洛杉矶

休斯敦

美国最大城市、最大海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香港)之一 ——纽约

美国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经济、文化中心;“世界**之都”——好莱坞和“娱”——迪斯尼乐园所在地

2、刺激“硅谷”崛起的主要因素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 地中海气候

3)有高等院校(科技)斯坦福大学的关键作用 4)便捷的交通5)军事定货(市场)

华盛顿—美国首都,位于哥伦比亚特区,全国政治中心

纽约——美国最大城市、最大海港,金融中心

旧金山—美国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贸易、教育、文化中心之一。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洛杉矶—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

西雅图—美国飞机制造业中心

芝加哥—美国铁路交通中心

底特律—美国汽车工业中心

休斯敦—美国石油工业和宇航中心

匹兹堡—美国钢铁工业中心

走 进 巴 西

吃——烤牛肉 国宴——烤牛肉 巴西的牧场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倍,广阔无垠的牧场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养牛的头数和牛肉的产量均占世界第2位,从1980年起巴西实现人均一头牛。

喝——咖啡、橙汁 乐——足球、桑巴舞 玩——游山玩水

这可就很多了,华工虽然被人熟知作为一个985工科学校,但是华工的名人缺不单单只是些工科生。

1.成思危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校长。当然,成思危先生也有很多经济学著作:比如著名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国股市的分析》、《虚拟经济发展史》这些都是出自成思危先生的笔下。由于在经济领域的著述颇多,他也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2.何镜堂

你可能不知道何镜堂,但是你一定知道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而这,正是何镜堂先生的伟大作品之一,除此以外,何镜堂先生还有广西桂林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新馆、江南大学、珠江新城西塔等伟大作品。何镜堂老先生一直都是华工建筑学院的鼻祖,不少学生慕名前来就读华工的建筑专业,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工学子,建筑学院也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多后起之秀。

3.余贺新

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的余贺新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2014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就读本科,四年后被保送攻读同校研究生。2014南京50米自由泳金牌、2016年东京50米自由泳金牌、2018年雅加达4×100米混合泳接力金牌......

4.刘诗雯

刘诗雯在2015年第四次荣获世界杯女单冠军,同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在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女单决赛上,刘诗雯4比2战胜队友陈梦,捧起了象征女单最高荣誉的吉·盖斯特杯。

当然华工还有很多名人冯秉权、张志东、李东生、徐宏亮、朱江洪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