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2.天气预报里的最高温和最低温是怎么算的?

3.晴天时一天中最低气温常出现于什么时候

4.我国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天气预报中最低气温_天气预报最低气温一般是几点

1.案例:

上图为天津市某日天气预报数据。其中当天最高气温为7℃;最低气温为-2℃。

2.原理:在解释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前,先谈谈大气的增温过程。近地面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并非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1)白天(下图所示),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厚厚的大气层,大气虽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图中“反射”、“吸收”、“散射”),但大部分太阳辐射仍能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增温效应较小)。此时,近地面的大气并未有效增温。当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界释放。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远强于太阳(短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开始吸收热量,气温缓慢上升。由于热传递需要时间过程,故此可得以下结论:

①太阳(短波)辐射起到“太阳暖大地”的作用;地面(长波)辐射起到“大地暖大气”的作用。近地面的直接热源应为地面(长波)辐射;

②太阳(短波)辐射12点时最强,地面(长波)辐射13点时最强,近地面气温14点时最高。

(2)夜晚(下图所示),太阳(短波)辐射消失,地面通过白天积累下来的地面(长波)辐射仍然向近地面大气提供能量。但随着夜晚的深入,地面辐射的强度会越来越微弱,气温会越来越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地面仍没有得到太阳辐射的供给。由此可得以下结论:气温最低时往往位于日出前。

3.总结:有上述内容可得出,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出现在14时前后,气温最低时出现在日出前。(下图为某日天津部分时段气温统计,供参考)

(注:辐射的波长取决于辐射物体的温度,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就越短。如太阳表面温度达5000°以上,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太阳短波辐射。相比,地面温度就低的很多了,因此地面辐射又称为地面长波辐射)

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6℃ 是表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天气温在-3~6℃ 这个区间变化。晚上一般气温低,白天的气温高。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扩展资料:

气温变化分日变化和年变化。

日变化,最高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上7月份最热1月最冷,海洋上8月份最热2月份最冷;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参考资料:

气温-百度百科

天气预报里的最高温和最低温是怎么算的?

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其相关解释如下:

1、在夜晚,地面会失去热量,使得气温逐渐降低。而日出后,太阳开始照射地面,气温开始逐渐升高。因此,在一天中的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早晨日出前后。这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晴朗的天气下,夜间可能会失去更多的热量,导致气温下降得更快。

2、在云层较厚、风力较弱的天气条件下,气温变化可能会更加平缓,最低气温也可能会出现在更晚的时间。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也会受到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冬季,由于夜间时间更长,最低气温通常会出现在更早的时间。

3、在热带地区,由于常年气候炎热,最低气温可能不会像温带地区那样明显。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早晨日出前后,但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了解具体的最低气温时间,需要参考气象预报和当地的气候特点。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1、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炎热的夏天,人们需要频繁补充水分,避免中暑和脱水。在寒冷的冬天,人们需要穿厚衣服保暖,避免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此外,天气还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在雨天或雪天,人们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以避免道路堵塞。

2、天气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阳光的照射可以促进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骨骼健康。同时,阳光也可以促进大脑分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然而,过度的阳光照射也会导致皮肤晒伤等问题。

3、天气还对农业、能源和旅游业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农业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时间。能源消耗也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例如在寒冷的冬季需要更多的能源来供暖。

晴天时一天中最低气温常出现于什么时候

天气预报里的最高温和最低温,是位于在空旷地百叶箱中的离地1.5米高温度计的温度。

最高温为专用的最高温计记录每天的最高温度;最低温为专用的最低温计记录每天的最低温度。不需要计算。

我国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晴天时一天中最低气温常出现于日出前后。

气温简介:

气温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air temperature)。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

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

气温测量工具:

1、玻璃温度计

感应部分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玻璃球或柱,与感应部分相连的示度部分是一端封闭、粗细均匀的玻璃毛细管,测温液体通常用水银、酒精或甲苯等。由于玻璃球内液体的热胀系数远大于玻璃,毛细管中的液柱会随温度变化而升降。常用的玻璃温度计有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和干湿球温度表。

2、金属温度计

是能够自动记录气温连续变化的仪器。感应元件是双金属片,由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片金属焊接成,将其一端固定,另一端随温度变化而发生位移,位移量与气温接近线性关系。自记系统由自记钟,自记笔组成,自记笔与放大杠杆相连并受感应元件操纵。

3、金属电阻温度表

利用金属丝的电阻正比于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常用的金属丝有铂丝、铜丝、铁丝等三种,阻值在几十到一百欧之间,其中铂丝稳定性最好,可用来作标准温度表。电阻温度表适用于遥测。

截止2021年我国目前由人工亲自、明确记录到的最低气温出现在1969年2月13日的黑龙江漠河,为-52.3摄氏度。但是,15年在珠穆朗玛峰峰顶附近,人工施放的探空气球,上面的温度观测仪器记录到了-60度的低温。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airtemperature)。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