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朔州东站怎么还没完工呢
2.写作文州河大桥
3.晋西北资料,不要西北的。
朔州东站怎么还没完工呢
建设进度,自然因素。
1、建设进度:朔州东站的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金、技术、人力。建设进度未能按计划进行,就导致车站未能按时完工。
2、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天气、地质条件也能对朔州东站的建设产生影响。例如,恶劣天气或地质问题会导致建设工作暂停或延误。
写作文州河大桥
1. 参观洲河大桥的作文
再浩瀚的东海,分布着千余各大小岛屿,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我的家乡——舟山。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优势有一座座桥梁,把舟山的千余个岛屿能连接起来,然后再架一座桥大桥,把舟山与祖国大陆连接起来,该是多么美好啊。这样,个海岛之间的来往将会变得便利,让“鱼都港城,海天佛国”更加美丽,更加动人,散发出她独有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大桥未建成前,从舟山到宁波要两个多小时。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都宁波去游玩,车子驶过白峰码头的时正面临轮渡高峰期,我们从下午1点一支等到晚上8点呗坐上渡轮,到家已经深夜了。要是遇到台风或恶劣天气,拒渡停航那就更麻烦了。舟山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浩渺的大海仿佛一堵无形的巨墙。看,没有大桥时多么的不方便啊!
大桥的连通是舟山人民千百年的梦想,它终将实现了!我想,到时,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跨海大桥不仅连着一个个岛屿,还连着无数人民的梦想让我们期待大桥经济时代的带来,期待着梦想成真的一天。
2. 湘江大桥的作文100字在我的家乡长沙,有一条著名的江,叫湘江,这条江把长沙一分为二,河的东面叫河东,河的西面叫河西。为了把这两边连起来,1972年,人们在湘江上,修建了一座全桥总长1532m的桥,这座桥叫湘江大桥。大桥由主桥、引桥和支桥组成,全桥均采用双曲拱桥型设计。
湘江大桥由17个拱形的大桥洞,在大桥洞的左右两边,还各有四个拱形的小桥洞,我想,它是得到了赵州桥的设计灵感启发建造的。因为湘江每年一次涨大水,平时,江水从17个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江水还可以从其它的小桥洞流过。
在湘江的中央,有一个洲,叫橘子洲头。在桥的中央,有一个旋转楼梯,行人可以轻松自如的从桥上下到橘子洲头。大桥上每车水马龙,桥面宽20米,左右两边各有两条2.75米的人行道。
3. 兖州泗河大桥作文300字上个星期六,我和小组的三个人一起去了青龙山。我们 来到了青龙山脚下,抬头仰望,只见四根粗大的柱子支撑着大门,大门顶上刻着五个大字“青龙山公园”踩着淡灰色的石级缓缓而上,接着我们几个来到了半山腰。那里有一个六角凉亭,人们在那里休息,乘凉。凉亭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走过了亭子,沿着石径向前走。路两旁有许多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一棵连着一棵把整座公园遮盖得严严实实。 再往上走,有一个草坪,小草破土而出,像是给大地铺上了绿毯。人们有的懒洋洋地躺在草坪上睡大觉,有的兴高采烈地放风筝……草坪成了人们游玩的好地方。
再往上走,还有一个草坪,那里可以锻炼身体。往下看,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太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港中渔轮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在波浪中轻轻摇晃。朱家尖,鲁家峙两座大桥像两条长龙横卧在海面,魅力无比,渔都沈家门风光尽收眼底。 青龙山真美啊!真是人们观赏的好地方!
4. 七里河大桥作文100字我的家乡是山西省朔州市,那里有干净整洁的四大广场,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公园,还有闻名全国的平朔露天煤矿……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家乡的七里河大桥了,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介绍。
七里河大桥的桥面是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两边是用大理石雕刻成的桥栏,桥栏的侧面则是千奇百怪的彩灯。一到晚缉工光继叱荒癸维含哩上,灯就亮起来,有时像美丽的彩虹,有时像壮观的瀑布……过往的路人都不约而同地夸赞设计师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大桥就成了灯的海洋。川流不息的汽车上,闪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不光是街道上,七里河公园也变得热闹起来。你瞧,那里正播放着精彩无比的水幕**,这边的舞台上正表演着丰富多彩的节目。最好看的就数那里的灯展了:彩灯的形状五花八门,有的像一艘艘巨大的航空母舰,有的像一座座高大的露天煤矿……真是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为夜晚的七里河大桥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就连过往的游船,经过大桥时也缓缓而行,仿佛沉浸在夜晚七里河的美景之中。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大桥了。我真想知道:为什么桥下桥墩很少,却能支撑桥身与众多车辆的重压?每次跨越七里河大桥时,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这就是雄伟的七里河大桥!这就是我家乡的七里河大桥——朔州市人民智慧的结晶!
5. 美丽的千河大桥作文美丽的千河大桥今天,爸爸带我去看千河大桥。
我们从县城出发,向南走了不到200米,就远远地看见了大桥。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河面上空,九根桥墩稳稳地托着桥身,使大桥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我们沿着宝平公路往前走,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桥头。这有一座高大的雕塑,矗立在绿草红花之中。
雕塑非常特别,是一只小鸟顺着火箭往上飞,这预示着千阳人民奔向美好的未来。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了桥上。
啊!这里太美了!宽阔而又平坦的桥面上,各种大大小小的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大桥的两边一个个粉红色的花灯犹如站岗的士兵那么整齐、那么挺拔。
大桥的两侧是白色的护栏,栏板上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站在桥上极目四望,美丽的千河仿佛一条明亮的带子,向远方飘去。
千河两岸碧绿的庄稼长的郁郁葱葱,一群群牛羊在河滩上悠闲地吃着草。桥头两边有高大的柳树,微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摆动。
看完大桥,我高兴地说:“大桥真是太美了。”爸爸说:“它不光美丽,还是宝鸡和千阳的交通枢纽呢!它为我们县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呢!”我听完后,对大桥肃然起敬。
6. 介绍武烈河大桥的作文我对有xxx大桥早已仰慕已久,今天我终于在父母的帮助下,实现了这个梦想,我终于看到了横卧在大海上的那条举世闻名的长龙――杭州湾跨海大桥。
; ; ; 我们乘着车,一路颠簸地来到了目的地。我刚登上防海大堤,就被眼前的一片景色吸引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轻轻的海风使原本波光粼粼的海面转眼间泛起细碎的波浪,阳光温柔地洒下来,使整个海面一片锦绣,更加迷人。顺着这美丽的画卷向西望去,只见海天相接处,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条巨龙,它正静静地躺在那蔚蓝的大海上。
旁边的叔叔告诉我那是跨海大桥的引桥,啊!跨海大桥的引桥也这么长啊,我几乎都要惊叫起来。只见桥下,碧光粼粼,白帆点点;桥上,一群群海鸥正在桥上萦绕。
我二话没说,便沿着大堤朝它飞奔而去,一只只海鸥在我头上萦绕,一阵阵海风在我耳边呼啸,我激动地像一只快活的小鸟。不一会儿,我便来到了大桥前,啊!我顿时傻了眼,大桥可真雄伟啊!几十辆重型起重机用它们那强有力的手臂轻松地提起千斤重物;无数辆运输车运着庞大的桥墩呼啸着前进,成千上万吨水泥被灌进了桥墩之中,啊!这桥墩可真高啊!我想望望它的头,还没见到顶端帽子已经掉在了地上。
那桥墩可真粗啊!五个人抱在一起也抱不过来。 ; ; ; xxx桥梁之最,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我为我生在慈溪而自豪。
7. 有关描写盐津河大桥六百字作文涛涛的辽河水,由北向南,奔流不息孕育了广袤无垠的辽河两岸。它经过高山,草原,无数个城市,肥沃的农田,汇聚千百个溪流,最终奔向大海。而即将到终点的时候,一道彩虹横跨两岸,宛如马拉松终点的一条彩带,漂浮在,空中。这就是著名的辽河大桥。
如果把它比做一条彩虹,它就是跨越银河上的鹊桥,夜晚两岸的灯光就是那星罗棋布的星斗。游轮在桥下交错航行,似海市蜃楼,灯光璀璨,桥上更是车水马龙,似流动的灯河绵延不断。再加上吊桥钢索装饰的霓虹闪烁,这一刻恰似一道没有声音的,音符在跳跃。远远的注视着它的美,它的巍峨。如果把它比做一幅画倦,那它远超越了清明上河图,美丽繁华。辽河大桥是镶嵌在辽河平原上的一个用不褪色的,,,,,彩虹。
8. 太子河大桥作文一百字两百字我的家乡是一个有山有水的美丽地方,这里群山环绕,一条长长的太子河贯穿整个县城,河两岸四季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往返。
春天,冰冻的河水已经融化,河水有清又绿,春风轻轻拂过沉睡的大地,花坛里的小草感到了春天的呼唤,伸了个懒腰,还时不时打起哈欠,河畔的柳树抽出细细的
嫩芽,迎风欢快地摇摆着自己的小辫子,河面泛起一道道涟漪,令人心旷神怡。
夏天的太子河是最美的,金色的阳光洒在碧绿的河面上,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花坛里白华盛开,有红的、黄的、粉的、还有紫的,引来许多蜜蜂和蝴蝶
在上面翩翩起舞。每到傍晚,横跨河两岸的“枫乡大桥”霓虹灯闪烁,河边就成了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人们吃过晚饭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这里散步,锻炼身体,老人
们还经常聚在一起跳广场舞,十分热闹。
到了凉爽的秋天,河两岸就被纷纷落下的树叶铺成了金**,像为太子河披上了金色的锦缎。清澈的河面上倒影着山、树、桥、高楼,好一幅美丽的水中画卷。
冬天的太子河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河面变成了一个大冰场,我们穿上冰鞋,在冰场上尽情滑动,时不时还摔几跤,冰面上到处是欢声笑语。
太子河是我的母亲河,虽然它比不上那些著名的名川大河宽阔雄伟,但它却默默地养育我长大,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多欢乐。我爱美丽的太子河,更爱我可爱的家
乡。
晋西北资料,不要西北的。
一、黄土高原的历史自然景观
黄土高原是我国经济落后、问题成堆的地方,其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引起水土流失、风沙、干旱等一系列生态灾难。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黄土高原历史上究竟是什么自然景观?是森林区?还是像现在这样光秃的荒草区?有的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就不是森林区,而属草原带。这个看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大量事实证明: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这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认真考察研究的科学家的共识。例如,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1929年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并对晋西陕北破坏森林后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情景很感慨地说:“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这一科学结论为大量历史资料所证实。
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现在呈现干旱草原面貌的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陇东、陇西、兰州和宁夏一带历史上也是森林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以板盖房是林区居民的习俗。说明汉代这一带都是林区。
又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见《水经注》卷十七渭水),可见板屋很普遍。直至清代,安定(甘肃定西县)和会宁等地还保存板屋的风俗(《度陇篇》,《皋兰载笔》)。
以上说明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曾是大林区。谁能想到像定西、会宁这些荒山满目、寸草不生(实际是不留)、薪柴绝迹、生态环境恶化到极点的地方原来也都是森林区,直至清代还用木板盖房。古代兰州附近也是森林地区。据《古今图书集成·方典》载,兰州南十里之古峰山“林泉之胜为兰奇观”,城东南60里的水岔“山水清丽,竹木翁郁”(水岔森林尚有残存)。现在,兰州附近的兴隆山(属榆中县)仍保存茂密的森林,是山清水秀的风景区。
甘、宁两省区间的六盘山,古称大陇山,曾是一片大林区。元初,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曾在六盘山西北山峡中扎营避暑。嘉庆《清一统志·平凉府》载:“凉殿峡在隆德县南七十里,元世祖曾避暑于此”。说明直至元代,六盘山仍是林荫之地。明清以后,六盘山的森林由于滥伐、滥垦而大部遭到破坏。但是,直至今天在六盘山南部泾源山区仍有茂密的森林分布。
六盘山以北的屈吴山历史上也是林区。据《甘肃新通志》引宋张安太《建设怀戎堡碑记》(宋怀戎堡在今靖远县东北打拉沙附近)说,在宋代,屈吴山及其支脉大、小神山都是“林木繁茂,峰峦耸秀”。
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历史上大部分是林区。即使到元明时代,林木仍很茂盛。如《明经世文编》张四维《复胡顺庵》书中曾说:“山西遍地林木,一望不彻”。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火山、宁化之间,山林饶富。”宋代火山军在今河曲、保德一带,宁化军在今宁武县。说明当时宁武到河保偏关的晋西北地区林木茂盛。晋西古代叫西河郡,曾是一片林区,《水经注》描述山西汾河上游地区是“杂树交荫,云垂烟接”。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芦芽山区曾是“林木参差、干霄蔽日”,俨然“天堑长城”。西汉时,吕梁山以西林莽人稀,仅湫水河中游设临水县,以北广大地区都没有设县。古代西河郡是全国主要木材产地之一。
据《水经注》载:“北魏(公元420~534年)在洛阳大造宫殿,林木系取自西河。北周时(557~589年)仍是“京洛林木,尽出西河”。唐代时,山西的主要伐木中心在岗州(今岗县)。宋代时,伐木区南延至石州(今离石、方山、中阳)、汾阳一带,现在这些地方已大部成为荒山秃岭。
山西东北部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北段曾是森林密布地区。如《宋会要稿》记述太行山中北段是“林木茂密”、“松林遍布”。《清凉山志》描述五台山在宋代时是“四面林峰拥翠峦,万壑松声心地响”。明代撰写的《胡、高二公禁伐传》载:“自古相传,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渡,国初(指明初)尚然”。明朝在北京大造宫殿,木材多取自代州(五台、代县、繁峙、原平一带),毁林严重。《明经世文编》记载当时毁林的情景是:“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林区被延烧成灰,砍伐者数里如扫,仅贩到北京的巨木,每年不下百十万株。恒山、五台山的森林就这样被一扫而光。
山西中南部较西北部温暖得多,林木更为繁茂。据宋《太平环宇记》载,太原西山多柏树,北宋时太原东西山仍是“古柏苍槐树木阳翳”,有“锦绣岭”之称。金代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说,晋祠西山是“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古代有关晋南、晋东南森林的记载很多,《山海经》就提到中条山、太行山多木多竹。《诗经》描述太行山南段“陡坡景山,松柏丸丸。”东魏建都邺城(河北临漳),大造宫殿,取大材于上党,黎城、平顺一带“山林丛密,取材甚易。”《梦溪笔谈》载:“渐至太行,松木太丰”,等等。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广布的地区。令人遗憾的是“黄土高原草原论者”完全忽视了如此大量生动的历史文献记载。即使撇开历史资料不谈,黄土高原森林分布的现实也足以证明它属森林草原地带。现在,在黄土高原的最北部的人工林生长茂盛,便是佐证。例如城墙曾被流沙堆埋的右玉县已造成100多万亩人工林(华北落叶松、油松、小叶杨等),被誉为“塞上绿洲”。另像河曲、榆林、靖边受毛乌素沙漠前锋侵袭的县,都营造成几十万亩人工林,林木生长茂盛。究其原因,是当地有400多毫米的降水量,其生境条件就允许森林生长,它原本就是森林和森林草原环境,否则森林是难以存活成林的。黄土高原北部森林尚能生长良好,中南部就更不用说了。
二、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从上可知,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是确凿无疑的。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破坏,使大面积的森林逐渐消失而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大规模破坏森林的方式包括战争破坏、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其中以毁林开荒对森林的破坏最为严重和彻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皆分亩为屯”的记载。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据《明经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应该指出,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广种薄收轮荒制度,农谚是“不整百垧,不打百担”。他们不是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来开垦,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采取轮荒制,不择手段地放火烧山,掠夺性扩大耕地,种地不施肥,靠自然肥力来产粮食,种几年以后表土流失了,肥力流光了便丢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这样轮来轮去,使有林草覆盖的土地都被剃了“光头”,而且是长期以来无休止的轮番开垦,致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可见广种薄收、轮荒制度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的最主要的祸根,是环境劣变的主要原因。
三、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破坏后引起的生态灾害问题
森林是环境的“卫士”。黄土高原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以后,便失去了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从而导致河川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风沙日益加剧、旱涝灾害日益频繁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这是严重的历史教训。至今仍困扰黄土高原的生态灾难问题主要有五个:
1.河川水文状况严重恶化
破坏森林就破坏了水源涵养条件,必然导致河川水文状况恶化,水源锐减,泥沙日益加多,水位暴涨暴落。古代黄土高原由于林草茂密,河流水量大而清澈。如古代黄河称为“大河”,水是清的。《诗经·伐檀》诗云:“坎上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檀》属国风中的魏风。魏国当时南临黄河,从这段诗句中可知春秋时代黄河水是清的。支流渭河、汾河古代时水量很大,水也是清的。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曾乘大船到山西视察,赋《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拍素波”,可见西汉时汾河水量很大,可航行大船,而现在水量大减已基本干涸,许多河段可以徒步而过。渭河在唐代是一条浩浩大川,帆船很多,水运频繁。唐朝诗人李频在《东渭桥晚眺》一诗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秦地有吴舟,干墙渭曲头,人当反照立,水澈故乡流”。李频当时看到从故乡江浙来的大量帆船停靠在长安城北的渭河湾,水澈照人。而现在的渭河早已面目全非了。海河水系像黄河水系一样水文状况也严重恶化了。所以,黄土高原现在河川径流贫乏,水源短缺,水位暴涨暴落,灾情严重,这些都是破坏森林引起的不良后果。
2.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破坏林草植被,使雨水和径流直接冲刷黄土地面,必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粗略统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有3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70%,其中严重流失区有2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22亿吨,平均侵蚀模数为6 111吨/(平方公里·年)(按流失面积计),70%以上输入了黄河,5%输入了海河,其余为水库塘堤所拦截。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16亿/年吨左右),含沙量最高(35公斤/立方米)的大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其侵蚀模数一般在1万吨/平方公里以上,窟野河下游高达35万吨/平方公里。在暴雨洪水季节,陕北曾出现骇人听闻的水土流失状况。据调查,1977年7月6日延安地区暴雨成灾,延河在这次暴雨中便冲走泥沙1亿吨,当天洪水最高含沙量曾达到800公斤/立方米。而无定河在1966年6月11日曾达到每立方米水含沙1390公斤的记录。这实际上已不是水流,而是浓度很高的泥浆。从这里可以想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水土流失不仅是黄土高原农业低产、经济贫困落后的主要因子,而且是黄河下游水灾的根源。这是黄土高原亟待解决的问题。
3.水旱灾害日益加重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改变了气候和下垫面状况,降低了空气湿度,减少了成雨条件,必然导致水旱灾害的加剧。例如,据山西中南部的地方志记载,古代山西并不旱,自商成汤廿四年至唐高祖元年(公元前1688年至公元618年)的2306年间,只出现16年旱年,平均144年才有一次。以后随着森林破坏日益严重,旱情也日益加剧,到元代发展到34年一次,明清时代5年一次,民国时代则达到十年九旱的地步。水灾也是如此。据郑肇经《中国水利史》提供的资料,在秦代以前的近两千年间,黄河下游的水患很少,总共只漫溢过7次,改道一次,平均200多年才有一次。西汉实行“屯垦”以后,水患显著加重,200多年间便发生漫溢、决口、改道达12次之多。自唐代以后,黄河下游水灾逐渐增多,唐代平均每10年一次,宋代每10年达5.5次,明清时代达到每年近2次,到民国时代已演变一年4次的严重程度。以上情况充分说明,黄土高原的水旱灾害主要是生态环境引起的。
4.风沙日益加剧
黄土高原北部靠近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左右,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草地一旦遭到破坏,便会引起土地沙化或沙漠化。黄土高原北面的毛乌素沙漠实际上就是由于破坏森林草原后演变而成的。现在,毛乌素沙漠已在向黄土高原北部扩展,前锋早已越过长城,达到了榆林市的鱼河峁(城南35公里)一带,沙漠化已严重威胁着陕北、晋西北及宁夏东南部,这些地方都出现了大面积的明沙地,必须立即造林种草加以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应该指出,毛乌素沙漠并不可怕,因为它有三四百毫米的年降水量,沙地中水分条件很好,含水量很高(一般地面15厘米以下是湿的),人们称它为“湿沙”,造林种草很容易成活,所以,完全有办法可以把毛乌素沙漠改造。陕北榆林、靖边、定边和宁夏盐池等地群众,已成功地把几百万亩沙漠改造成良田、绿地和果园,就是有力的证明。
5.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俱缺,问题严重
森林草灌的破坏必然带来薪柴的缺乏。在黄土高原缺煤区,燃料问题极为突出。为了解决烧柴问题,迫使人们去刨树根、烧秸秆,以致发展到烧牛马粪、铲草皮、刨草根,这样就必然造成饲料、肥料的日益短缺,引起恶性循环。黄土高原“三料”问题最严重的地方是甘肃定西地区和宁夏固原地区,那里的植被破坏最严重,燃料极端困难,秸秆和牛马粪(甚至羊粪)几乎都当燃料烧了,有些地方草根都挖尽了,结果形成畜无草、地无肥、人无粮的极端困难的局面。据西吉县调查,1980年该县共消耗有机燃料2.5亿公斤,其中挖草根1.23亿公斤,占48.4%,牲畜粪便0.83亿公斤,占32.7%,薪柴0.15亿公斤,占5.7%,其余13.2%靠秸秆。可见,主要燃料来自草根和粪便,而且一年之中只能维持6个月,还有半年的炊柴无着落,群众被迫将大部分劳力都投入去找烧柴,几乎把地上一切可烧的东西都搜刮干净了,生活陷入空前困境。这是大自然对滥伐、滥垦、破坏环境的无情惩罚。实践告诉人们,滥伐滥垦破坏生态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最终将走到“三料”俱缺的绝境。谁能想到历史曾为大林区的甘肃省定西等地,由于长期滥伐滥垦破坏生态环境,自毁家园,到80年代初期竟沦落到赤地遍野、草根挖尽、炊柴无着、无肥无粮的绝境,这是世人应记取的惨痛教训。
为了帮助定西和西(吉)海(原)固(原)地区人民摆脱困境,从80年代中期起,国家对“三西”(定西、西海固、河西)地区采取特殊扶助政策。大力种草种树,恢复植被,“三料”问题有所缓解,但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种草种树,建设基本农田,将大量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地走出困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