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预报怎么分类的?

2.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有哪些方法可以预报天气?

4.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

5.天气预报内容

6.气象预报通常会报一天内的什么气温和什么气温

天气预报怎么分类的?

天气预报有哪_天气预报预报哪些

分为以下十六种: 晴 阴 晴转多云 雾 雨夹雪 雷阵雨 小雨 大雨 中雨 暴雨 大雪 小雪 中雪 雨 冰雹 多云

二十四节气:

立 春

2月3——5日

315°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

雨 水

2月18——20日

330° 桃始花 食庚鸣 鹰化为鸠

惊 蛰

3月5——7日

345°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春 分

3月20——21日

0° 玄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清 明

4月4——6日

15° 苹始生 鸣鸠扶其羽 戴胜降于桑

谷 雨

4月19——21日

30° 桐始生 田鼠化为 虹始见

立 夏

5月5——7日

45°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小 满

5月20——22日 60° 苦菜秀 靡 小暑至

芒 种

6月5——7日

75° 螳螂生 鶰始鸣 反舌无声

夏 至

6月21日——22日 90° 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

小 暑

7月6——8日

105° 温风至 蟋蟀居辟 鹰乃学习

大 暑

7月22——24日

120° 腐草为蠲 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立 秋

8月7——9日 135°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处 暑

8月22——24日

150°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白 露

9月7——9日 165° 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

秋 分

9月22——24日 180° 雷始收声 蛰虫培户 水始涸

寒 露

10月8——9日

195° 鸿雁来宾 雀人大水为蛤 菊有黄华

霜 降

10月23——24日

210° 豺乃祭兽 草木黄落 蛰虫咸俯

立 冬

11月7——8日 225°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如大水为唇

小 雪

11月22——23日 240°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闭塞而成冬

大 雪

12月6——8日 255° 鶡旦不鸣 虎始交 荔挺生

冬 至

12月21——23日 270°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小 寒

1月5——7日

285° 雁北向 鹊始巢 雉始雊

大 寒

1月20——21日

300° 鸡始乳 鸷鸟厉疾 水泽腹坚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有哪些方法可以预报天气?

1、蜘蛛预报天气法——阴雨天,如气压上升,湿度减小,昆虫高飞,蜘蛛便张网捕捉,预示天气将转晴。反之,蜘蛛收网,预示将下雨。俗话说:“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2、青蛙预报天气法——春夏季节,青蛙叫声大而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谚语说:“蛤蟆大声叫,必是大雨到”。

3、蚂蚁预报天气法——蚂蚁成群出洞,预示大雨将临,俗话有“蚂蚁成群,明天不晴”的说法。

4、鸡预报天气法——下雨前,气压较低,湿度较大,昆虫贴着地面飞,鸡要觅虫食,再加上笼里闷,鸡不愿进笼。俗话说:“鸡愁雨,鸭愁风”。

5、白蚁预报天气法——春夏季节,每当天气闷热时,白蚁就飞出洞外活动。傍晚天黑不认识回洞的路,就向灯光处猛扑,这就预告一二天内将会下大雨或雷雨。

扩展资料:

天气预报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公众

公众是天气预报的一个主要用户。不但天气灾害如冰雹、飓风等等对公众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即使日常生活、节假日安排、穿衣等等也要依靠天气预报。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中均有对公众的天气预报服务。

2、航空

天气对航空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所有的飞机场均有自己的气象站。在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要获得整个的飞行路线上的天气情况以及天气预报数据。

3、电力系统

天气对用电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电力公司通过天气预报预测用电量。

4、其它私营企业

其它私人企业也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来调整它们的需求和供给。比如超市在热天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饮料等。

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

晴、多云、阴、阵雨、雷阵雨、雷阵雨伴有冰雹、雨夹雪、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阵雪、小雪、中雪、大雪、暴雪、雾、冻雨、沙尘暴、小到中雨、中到大雨、大到暴雨、暴雨到大暴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小到中雪、 中到大雪、大到暴雪、浮尘、扬沙、强沙尘暴、霾

扩展资料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

天气预报,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

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气情况。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参考资料:

天气-百度百科

天气预报内容

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

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从“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着对天文、对地震和对气象的预测。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口号。前句是要臣民服从皇帝。后句是要皇帝听信天意。天意给皇帝的行动有了制约。这些天意多来自对天(如日食)和对地(如地震)的不认识,对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如雷电、旱灾、水灾、火灾、蝗虫灾害等的不可预测。

对自然灾害的上(皇帝)下(臣民)无知为臣民们发表意见大开了方便之门。早期,天文和气象是不分家的。天文和气象都要观测和预报。三千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包括风、云、虹、雨、雪、霜、霞、龙卷和雷暴等。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了大量的天气事件后,一些知识分子终于有了对气候的认识。

在我国古代,观测天文气象,制定历法,了解和预测气候,最明确的用途是为了安排农事生产、祭祀及其他活动。卜辞中还反映出入们已经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如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己完全确立。

气象预报通常会报一天内的什么气温和什么气温

气象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小时)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天气预报精细划分如下:早晨是早上5点至8点,上午是指早上8点至11点,中午是指11点至13点,下午是指13点至17点,傍晚是指17点至20点,半夜是指23点至次日凌晨1点。

按照这个时间划分就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时间概念接合在一起,更准确地把握一天中的时间段,从而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一日作息时间。

天气预报的种类

按时效分类:临近预报(1~2小时)、甚短期预报(2~12小时)、短期预报(12~48小时)、中期预报(3~10天)、长期预报(10天以上)。

按服务对象分类:日常天气预报,专业天气预报。其中日常天气预报便是我们在新闻联播之后所看到的天气预报,而专业天气预报则主要运用于航天,航空,以及一些科研方面。

按预报范围分类:区域预报,站点预报。区域预报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对我们不同省份的不同城市的天气预报,而站点预报则可以简单地认为是观测点的天气,两者的准确性有所差异,运用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