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多少度天气
2.成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3.小暑节气的由来 小暑有哪些习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暑相连就是代表了小暑大暑两个节气,2022年的大暑是7月23日。
大暑的来历
“暑”字代表着炎热的意思,而大暑就代表着最热的意思了,所以就用大暑来作为了二十四解其中最热的这段时间。
一年四季之中最热的天气莫过于大暑天气,“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这句古谚语不是开玩笑的。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中国的几个火炉城市中的重庆市我曾经在那上大学,40度高温轻轻松松就能达到,区别于北方的干旱高温,重庆市你躲在树荫下也不会凉快多少,空气湿度特别的大,整个夏季都是天。
古文中也有记载,《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就是古文对于大暑的记载。
大暑的寓意
大暑节气的来临,就寓意这一年中阳光最猛烈,空气湿度最高的日子来临了。
对于动物来说,高温空气潮湿代表了难受,?人们就要去避暑,往往大家喜欢往北方去避暑,因为北方相对要凉爽一些,承德的避暑山庄可是连皇上都要去的地方,可见人们对于大暑的畏惧了。
但是对于植物而言,大暑天气才是最舒畅的日子,因为日照充足时间长,且空气湿度大,植物都会疯狂的生长,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全靠这个时间段增产增收的,“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的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于人们来说大暑既是畏惧的又是喜爱的。
大暑的天气不光代表了高温,还代表了多雨,谚语有云:“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就是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说的就是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同时多于也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帮助其生长。
大暑的典故
喝暑羊
相传春秋战国的时候,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厌倦了朝堂,就跟勾践请辞养老还乡,范蠡因常年协助勾践勤于国事体弱多病,家里人在大暑天气为其烹制了羊汤,范蠡虚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好,竟得以寿至耄耋。于是,人们纷纷效仿范蠡在大暑天“喝暑羊”,后来渐渐就成了风俗。
其实这个是一个很养生的问题,药王孙思邈就有言,人老虚弱多因少壮时太贪凉,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一种食疗的养生办法。所以有“夏天喝暑羊,健康又壮阳”,“暑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暑羊养生经验谈。
结语
在大暑的炎热天气下,我们一定也不能忘记了养生,上面提到的喝暑羊就是属于食疗养生的一种,下面就列举一些常见的养生方式
防强光:夏日的阳光是最充足的,紫外线格外的强烈,所以我们出门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不然夏季一过,白大腿变成黑煤球可就不好了,防晒霜、遮阳伞这类防光神器一定要随身携带。
防阴暑:大家可能都知道咱们的地下室很凉快,但是夏季千万不要在这种阴暗潮湿的地方避暑,因为我们的毛孔因为炎热张大,你这时候进入阴冷潮湿的地方就会寒气进入我们身体,反而对身体不利。
?食物防暑:夏季我们可以吃一些水果比如西瓜等就是很好的解暑佳品,喝一些绿豆汤也能有效的防暑。成都多少度天气
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一是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由于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农业特别是多种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二是冬湿冷、春早、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C,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C左右,最低气温在0°C以下的天气集中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上旬,少部分出现在1月中下旬,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1~2°C,提前半个月入春。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四是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的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五是风速小, 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15]
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9℃,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据成都市气象局网站公布的《成都市常年各月风向、风速、降水气候资料》显示: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市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成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成都一月份平均温度是3℃-10℃。
成都一月份平均温度气温比较低,注意保暖,成都一月为旱季,降水非常少,建议多补充水分。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8万亩。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距东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属内陆地带。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内设机构:
成都市气象局机关设4个职能处室:办公室(法规处)、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监察室、老干办)、业务科技处(气象学会)、财务处(审计室)。
办公室(法规处):负责机关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督办;负责综合会议的安排、目标管理、政务信息、文秘、宣传、机要、保密、档案、印章、信访、提案(建议)的办理、行政值班、办公自动化工作和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
草拟综合性文件、报告、、总结和规章制度;制定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针对气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政策调研;负责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管理。草拟成都市行政区域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承办气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负责气象科技服务的宏观协调、政策指导。
小暑节气的由来 小暑有哪些习俗
成都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
成都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在5℃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扩展资料:
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9℃,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市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位于大邑县西岭镇大雪塘(苗基岭),海拔高度为5364米。
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为岷江、湔江等江河冲积而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在简阳市沱江出境处河岸,海拔高度为359米。
成都市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内形成了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由于气候的显著分异,形成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在区域范围内生物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
百度百科——成都
小暑的由来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小暑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二尺四寸,相当于今天的0.58米,同夏至相比,这时的白天已开始见短了。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栖指向未的方位,也就是西南方。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六月,又叫未月。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小暑的习俗
1、吃藕
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2、晒书画、衣服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一天,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3、小暑吃黄鳝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4、小暑“食新”
小暑的到来,意味夏季高温天气即将开始。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炎热气候,同时表示对最早一轮谷物收获的感恩,中国社会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习俗。
“食新”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后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5、喝羊汤
北方人会在小暑、大暑期间喝羊汤,第一可以滋补身体;第二“羊”与“阳”谐音,古人认为夏季阳气丧失较多,这样能够增加阳气。
6、不坐久置露天的木料
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